儿童绘画心理特征与美术教学

2022-06-09 13:54: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儿童绘画心理特征与美术教学》,欢迎阅读!
儿童绘画,美术教学,特征,心理

儿童绘画心理特征与美术教学

儿童绘画心理特征与美术教学



最近在阅读一本名叫《儿童绘画心理学》的书籍,从阅读中,可以发现,儿童的绘画经历着三个明显的阶段:4岁以前称涂鸦阶段59岁是图式阶段9岁以后才进入写实倾向阶段。每个阶段不能超越,更不能倒置,但有所交叉。

就涂鸦阶段来说,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大约在2岁半左右,幼儿的涂画杂乱无章;3时,动作有所控制,即能重复同一动作;3岁半以后,能画出不规则的圆形;而到4岁,则已有一定的拟像能力。涂鸦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对绘画动作的控制。幼儿最初是乱涂,然后过度到有控制的图画,然后再过度到复杂一点的、能体现儿童意识的动作,最后止于拟像。大约出现在4岁左右的拟像绘画,是儿童绘画才能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因为这象征着他已经从动作为主要特征的绘画活动演变到以想象为特征的绘画活动。4岁左右的儿童在绘画时常口中念念有词:这是大树这是老鼠这是妈妈等等。虽然画得不一定像,但他却是在想象支配下从事这种涂鸦创作的。4岁以后,儿童的绘画便进入图式阶段。有时也称符号表现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能画一些简单的、常见的东西,而且用他自己的方式或图式进行创造。这时所绘的画,不再像涂鸦阶段那样令人费解,绘画对象的一些主要特征都能得到反映。但是,这个阶段儿童的绘画具有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是按照他个人的主观经验来反映对象的。一般来说,写实倾向阶段出现在9岁以后,它的主要特征是尽量客观地认识和把握各种事物和现象,并尽可能如实的表现出来。

儿童绘画心理的发展,是学校以及家庭对其进行绘画教育科学依据。如果不遵循内在规律,不仅会使儿童教育得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还会使儿童的身心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尊重学生心理特点为根本,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促进和引导学生的绘画发展。 一、顺其自然,正确引导

儿童绘画从涂鸦阶段进入图式阶段,这是一种客观规律,是儿童绘画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现在的儿童教育恰恰忽视了这两个阶段,尤其是第一个阶段。这是不科学的。我常在一些学校看到儿童绘画作品展之类的东西,在为之感到欣然、惊叹的同时,也在想:这些成人化的绘画作品是否代表着绝大多数儿童的绘画水平?这种展览在助长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倾向?儿童的绘画教育是否应是小学美术课的预料甚至是后者的提前教育?为什么看不到涂鸦作品展符号表现作品展之类?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鼓励他们去乱涂,乱画,因为在这种活动中会出现绘画才能的萌芽。没有这一阶段的教育,后继的更高级的绘画才能就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所以,在小学低年级的美术教学中,应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重视并鼓励幼儿从事涂鸦和符号表现活动,不要用过高的要求来限制儿童。 二、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儿童绘画心理特征与美术教学

儿童绘画教育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儿童想象能力的理想发展。目前有许多的儿童绘画教学,过分强调技能、技巧的培养,虽然也重视想象能力的开发,但是实践中总是把前者摆在第一位。想象力的发展是人类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儿童来说,由于思维水平相对低下,观察能力远未完善,不可能按成人的绘画方式从事绘画;此外,就儿童绘画心理的实质来看,想象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其本质,是根本性的东西。因此,儿童绘画教育必须切切实实地着眼于想象能力的培养,不要对儿童绘画作品的合理性、现实性、客观性作过分苛刻的要求。 三、尊重个体,整体发展

就绘画来说,在儿童中就明显地表明出个别差异。因此,对个别绘画才能超前的儿童,应提供各种条件,使其尽快进入写实倾向阶段。同时,对那些绘画才能不高的儿童进行迟缓教。即拖长初级的涂鸦活动或图式活动的时间。从而,使儿童的个性得到整合发展。另外,儿童心理的一个特点是分化程度不高,各种活动的心理因素重叠明显。儿童的绘画活动、粘土活动、剪纸活动都有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心理上的表现也是相类似的。所以,儿童的绘画教育不应只是为绘画而绘画,它实际上是促成儿童心理因素的有效发展,应该同其他活动结合起来,使儿童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有机地统一起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62596f1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9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