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2022-07-18 04:02:0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20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欢迎阅读!
统编,语文教案,古诗,下册,人教

9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生字,会写“仞、岳、摩、遗”等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3)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4)能谈谈自己学习古诗后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

(1)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古诗。 (2)用结合注释的方式学习古诗。

(3)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

通过学习《从军行》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懂得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并感知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美好生活。 【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描写边塞景物的古诗;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从军行》

一、情境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几幅图画,大家想看看吗? 大家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图画。

2.看了这几幅图画,同学们想知道画中讲了什么吗?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从军行》(板书课题),这首古诗讲的就是有关这几幅图画的故事。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就是从军歌,是乐府曲名,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从军行》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总题目,在这个题目下一共有七首小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2.说说你对这首诗的作者王昌龄有多少了解。

王昌龄,唐代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以写边塞诗著名。诗多描写边塞征战,既表 现了将士弃家出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又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辛、征人的悲惨遭遇。有些诗还生动地描绘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斗场面。这类诗写得气魄雄伟,声调铿锵,语言精确,用心理描写展现军人爱国立功

教师批注


和思乡怀土的内心世界。他的诗气魄宏大,特别能鼓舞斗志。 三、整体通读,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通顺。

2.我们读古诗,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美。(课件出示标有停顿的诗句)

3.合作交流,理解重点字词(青海、雪山、玉门关、穿、金甲、楼兰) 结合课后注释或请教老师、同学理解古诗的意思。 四、品读古诗,体会诗情

1.理解体会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句描绘图景,观察图上景物,这一句描写了几个景?(青海、长云、雪山。)(师板书)师说诗意,生读诗句。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板书:环境恶劣)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 品读此句,读出沉重压抑之感。

2.理解体会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二句描绘图景,观察图上景物。(孤城遥望。)师说诗意,生读诗句。这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板书:思念家乡) 读出孤寂、忧伤的语气。

3.看图读前两句,你有何感受?(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烘托边塞战场环境的苍凉荒芜。)带上感情读一读。(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怀念家乡。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4.过渡语:尽管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 5.出示第三句图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

“黄沙”形象地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短短七个字,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战争的频繁,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品读第三句,读出低深、忧抑的语气。

6.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将士们豪壮的誓言。齐读末句,读出激昂、坚定的语气。 五、体会意境,品悟诗情

1.出示全景图,学生看图并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起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再一次将所想到的、见到的、听到的,留在心中。 音乐,老师诵读古诗。 3.背诵古诗。齐背,指名背诵。

4.同学们,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学习他们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吧。让我们随着《精忠报国》音乐,再次大声地朗读这首古诗吧! 六、拓展延伸

收集王昌龄《从军行》的其他几首小诗,然后读一读,背一背。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默写古诗。




3.积累其他的边塞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一、情境导入

1.播放黄河、华山的图片,请同学们谈谈看了图片之后的感受。(雄伟、壮观……)身为中国人,你感到什么?(民族自豪感。) 2.介绍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古诗,解释诗题 1.自由读古诗,思考诗歌内容。 2.全班齐读古诗,纠正字音。

3.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4.指名说说诗的大意。 三、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1.屏幕出示注释。

:篱笆,用竹子、树枝等编成的围墙。 :黄河。

: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五千仞,形容华山很高。 :指西岳华山。 :触摸。

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2.学生边读古诗,边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3.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4.逐句理解。 (1)理解第1句。

“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滚,向东流入大海。 (2)理解第2句。

“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五千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3)理解第3句。

“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干了。 (4)理解第4句。

“南”“王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这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5.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 四、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1.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教师批注


2.听音效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

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板书:)

3.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会怎样? 4.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5.参读陆游的《示儿》,深化感悟。

(1)“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

(2)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此时此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3)古诗读到这里,你觉得“遗民”的“遗”仅仅是“遗留”的意思吗?(遗忘、遗弃。)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地遗弃了他们?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百姓的同情。) 7.尝试背诵这首诗。 五、拓展活动

1.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些什么? 面对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百姓,你想说些什么呢? 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你想对谁说些什么?选择一处,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小练笔) 2.积累古诗:《春望》《出塞》《题临安邸》《示儿》《满江红》等。 六、指导写字

规范书写“仞、岳、摩、遗”四个字。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并默写这首古诗。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诗圣。

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诗人听到这件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提出读不懂的语句。(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读“tì”,不读“dì”;:读“huán”,不读“hái”。)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指四川剑阁以南地区,当时作者正在此地。

“蓟北”,泛指唐代蓟州北部地区,在今河北省东北部一带,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教师批注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

这两句诗讲了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

这两句诗意思是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天。

这两句诗讲了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这两句诗讲了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 内容分析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 3.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

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同桌互相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环境恶劣)

孤城遥望玉门关。(思乡) 黄沙百战穿金甲,(艰苦) 不破楼兰终不还。(誓言)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 泪尽(凄凉)


山河壮丽 忧国忧民 五千仞岳 南望(悲凉) 精忠报国



首联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颔联



颈联

{尾联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设计这一课时我力争把教与学相结合,旨在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感悟诗情的同时基本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和步骤。在备课的时候,我首先查找一些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解诗题,知作者;重读悟,明诗;想画面,悟诗情。我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这一方法进行的。经过这堂课的实践,我觉得这一方法是可行的。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自认为我的教学特色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内心。

[不足之处] 尽管这一节课有个别成功之处,但我觉得这节课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因为我们本次活动的主题是高效课堂,所以在设计课的时候我为了一味地追求高效、大容量,导致很多教学环节都是浅尝辄止,匆匆而过,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没有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捷报传来喜泪沾裳(盼望已久)

妻子一扫往日愁云(欣喜若狂)欢庆胜利



纵酒欢唱作伴还乡(多年愿望)



想象中飞驰到洛阳(归心似箭)}

9.古诗三首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54~55 内容。 【教学目标】

1. 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 了解古诗的类别及其特点。

3. 反复诵读,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表达方式。 4.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 二、解读诗题

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后加上“歌”“引”“曲”“吟”“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 说说你对唐朝的边塞有多少了解?(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当时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三、整体通读

1. 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 指名朗读。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 教师范读。

4. 通过王昌龄的《从军行》,你看到唐朝的边塞有哪些景物?

5. 看图读前两句,你有何感受?带上感情读一读。(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怀念家乡。)

6. 齐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7.“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将士们面对困难,报国壮志不但没有消磨,而且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四、体会意境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重新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再一次将所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留在心中。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学习他们弃家入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从军行 青海

孤城 —— 怀念家乡

黄沙

不还 —— 壮志报国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知人论世

1.播放黄河、华山的图片,请同学们谈谈看了图片之后的感受。(雄伟、壮观……)身为中国人,你感到?(民族自豪感。) 2. 介绍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

3. 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全班齐读古诗。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 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2. 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3. 指名说说诗的大意,随机指导理解“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的虚指写法。


4. 疏通诗义后追问:

1)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2)听音效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3)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

4)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5. 参读陆游的《示儿》,深化感悟。

1)“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 65 年了。同学们,65 年啊,780 个月啊,23739 日日夜夜呀!——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背诵陆游《示儿》南宋王师盼到没有,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但悲不见九州同。)此时此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3)古诗读到这里,你觉得“遗民”的“遗”仅仅是“遗留”的意思吗?(遗忘、遗弃。)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地遗弃了他们?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学生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背后,是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四、情感升华,拓展活动


1.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什么? 面对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百姓,你想说什么呢? 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你又想说什么呢? 你想对谁说些什么?选择一处,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2. 积累古诗。《春望》《出塞》《题临安邸》《满江红》等。 【板书设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 泪尽(凄凉) 山河壮丽 遗民 五千仞岳 南望(悲凉) 忧国忧民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音乐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谁先来吟诵一两句杜甫的诗句?(生答)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他另一种风格的一首诗,是他“生平第一快诗”,它就是——出示课题。 二、初读古诗

1. 齐读课题,解题。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2. 过渡: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 时,诗人心情会怎样?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中。 3. 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三、理解大意 1. 小组讨论。 2. 交流理解诗意。

3. 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 四、感悟诗情

1. 过渡:诗中意思你们已深刻体会了,那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一份怎样的情感呢?(喜。)(出示课件,思考、讨论)

2. 找出诗中“喜欲狂”的句子交流后,学生反复读。交流中相机出现路线图让 学生感受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3. 深切体会“喜欲狂”心情。

1)过渡:作者的这份“喜”从何而来呢?为什么收复了蓟北诗人会如此欣喜若狂呢?让我们和诗人一起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你就会有切身体会。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背景),师随着画面讲解。

2)听着杜甫这浸透血泪的心声,你们有什么感受?当你面对这一切,你的心情是什么?请怀着这种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3)过渡:真是“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啊!而今,收复蓟北的消息犹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经历了八年之久的战乱终于平定了,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怎样?会想到些什么?学生发挥想象谈谈想到了什么。


五、课外拓展

1. 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以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怀抒写出风格迥异的爱国诗篇。有忧愤深广的动情倾诉,也有激情澎湃的昂首浩歌,老师这就有几篇与大家共赏。 2.(出示课件,古诗欣赏)让学生读古诗欣赏。 六、总结全文

历年来,这些光照千古的诗篇为后人所传诵,他们的爱国精神成为后人效仿 的楷模,激励着后人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让我们承继先人的浩然正气,以自己的满腔热血谱写新的爱国诗篇,让巍巍华夏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极而泣

漫卷诗书 爱国爱民 放歌纵酒 欣喜若狂

归心似箭

【教学反思】

古诗的学习对学生来讲一直都是有难度的,所以在教学时要结合图片、音乐、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再者是以读悟情,通过不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来体会古诗中深层次的情感,这样会越读越有感情,也能帮助学生理解。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68a8b892b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2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