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丰子恺《渐》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2

2022-12-11 00:32: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语文 丰子恺《渐》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2》,欢迎阅读!
丰子恺,必修,语文,高中

11

1 、课文解读。

(1) 作者简介。

丰子恺,名仁,号子恺,浙江桐乡人,生于 1898 年。 1914 年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受业于名师李叔同。 1921 年留学日本,学习西画和音乐。归国后从事美术和音乐。 1924 年开始发表漫画,成为进步文学研究会会员。丰子恺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著有《子恺漫画》 《子恺画集》缘缘堂随笔 ( 车厢社会》 《率真集》 《艺术概论》 音乐入门》 《西洋名画巡礼》等著作。他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解放后,曾任上海美协副主席、主席,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画院院长。 “十年动乱”期间,遭受迫害,积郁成疾,于 1975 年不治而逝,终年 78 岁。

丰子恺禀赋极高,多才多艺,擅长美术音乐,又工散文。日本一位评论家曾用“鹤立鸡群”来评价他的散文,比喻他在当时上海作家中的特殊地位。皈依佛教之后,他的为人,从行为到思想,都深受佛家的影响。他的散文集名为《缘缘堂随笔,缘缘堂是丰子恺居所的名字,从这个名字可见出他的人生取向。他一生淡泊,洁身自好,自称占据他的心灵的,唯有“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他的散文,多为关于艺术、儿童和人生的感怀和颖悟。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探究人生和自然奥秘,且受佛教思想影响,带有玄思色彩的,以早期的《渐》 《春》 《秋》 《两个“ ?

等为代表。一类是描写儿童情趣的,突出地表现了他的儿童本位思想和一颗赤子之心,《给我的孩子们》 《华瞻的日记》 《儿女》 《作父亲 } 等。这类题材成为他 20 代后期创作的中心题材。一类是写他本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的炎凉世态的,如 ( 车厢社会》等。他崇尚自然,作风平易,随意写来,不加矫饰。

《渐》写于 1928 年,收入《缘缘堂随笔》散文集中。

(2) 基本解读。

文章中,作者从世间万物的“渐渐”变化中体会人生的真相。文章如拉家常,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任何人都逃不过“渐变”的生命演化历程: “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人生的“变”是肯定的,然而由于这种“变”是渐进的,让人不知不觉的,这就有它的值得追究的问题。接着又从世间万物时刻在变化而又让人毫无觉察的描述中,提出了“渐”问题。文章首先指出,人之所以堪受境遇的衰老, “全靠这‘渐\'的助力”。以抱犊跳沟等为例,农人每天抱犊跳沟,并不觉得累,虽然犊的重量与日俱增,但这种变化在每日之间,并不明显。所谓“‘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

“渐”使人对时间的变化产生错觉。再接着,文章又进一步揭开了“渐”的问题其实是时间的问题这一真相,指出人常常受“渐”的蒙骗的原因,在于人无从把握一直在流逝着的时间,不明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所处的位置,因而难以成为明达之人。最后发出呼吁:人不要为“渐”

专心 爱心 用心

1


所迷惑,不要为造物主所欺骗,应“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也即把握好时间的生命线,让自己拥有“大人格” “大人生”

《渐》由浅人深,通过对人的生命历程中渐变规律的描述和分析,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生命,做一个有“大人格” “大人生”的人。

(3) 精华鉴赏。

《渐》充分体现了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感悟生命真谛的特点。 “渐”是一种事物累积、时间流逝的形态,这形态没有具体形迹,难以捉摸把握。作者并不直说“渐”是什么,而是引用了许多生活中的具体例子,由浅人深,从身边的琐事、日常的见闻、零星的思想和感兴谈起,由具体而人抽象,揭开“渐”的本质,颖悟人生的道理,认识时空变化的真意义,呈现生存的哲理。作者坦诚真挚,既执着于对生命的玄思,又侧重于对具体事相的品味,随意抒写,自由活泼。

2 .习题解说。

(1) 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旨在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中心词“渐”的含意,进而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文章中的“渐”是一个关于时间推移、事物变化的程度的修饰词,意谓“渐渐”。作者认为事物的变化是在“渐渐”的过程中发生的, “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 “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生命,做一个有“大人格” “大人生”的人。

(2) 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学习用形象生动的故事说明深刻道理的写作手法。

《渐》中列举了农夫抱犊跳沟一事来证明事物已渐变而人们仍不知不觉的事实,说明“人们每日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沟,不准停止。自己误以为是不变的,其实每日在增加其苦劳”的道理。这种手法具体通俗,如拉家常,以浅显的事例说明深奥的道理。使“渐”这种无形的时间变化方式,通过牛的不断长大——这一有形的事实而变得可以把握,让人们明白“渐”的背后所蕴含的时间概念。

(3) 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在于培养学生锤炼词语的能力。可以替换“渐”的词语有“变化” “发展”等,但都不如“渐学生可能有别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 第四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专心 爱心 用心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729de342e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6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