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李昌鸿

2022-12-08 17:16: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师李昌鸿》,欢迎阅读!
李昌,大师

大师李昌鸿

作者:暂无

来源:《黑龙江画报》 2015年第9



文、图 紫莎

李昌鸿先生少年时代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习艺,师从现代紫砂艺术泰斗顾景舟大师。景舟大师是当代不可多得的一位文人化紫砂艺术的集大成者,他毕生的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全面继承和总结了前代文人紫砂的成就,并为宜兴砂壶注入了现代美学观念,开创了紫砂艺术的崭新意境,从而在他身后树立起一个行业的标准和典范。

昌鸿先生是幸运的,在师从景舟大师的数十年间,他亲承大师耳提面命,沉浸在顾氏文人紫砂所特有的书卷气、金石味与翰墨韵交织的浓郁氛围中。他饱览前代紫砂杰作,潜心磨砺制壶技巧,深入钻研工艺知识,旁涉书法、绘画、金石、篆刻、收藏、鉴赏等学术。丰富的人文素养加上高超的制壶技艺,酝酿出李昌鸿紫砂艺术的独特风格,奠定了其成为继顾景舟之后,宜兴新一代文人紫砂特出代表之地位。

李昌鸿常说,“工夫在壶外”,书画,便是他的壶外工夫之一,他在书画艺术上所下的在工夫,是与抟泥做陶的生涯相始终的,而且他的书画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较之他的砂壶艺能,也不遑多让。他的书画工夫,究其渊源,不外乎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取法古人,二是师法造化。

“文人壶”独树一帜

纵观紫砂历史,代代相承,代代相异,相承即传承,相异即出新,无不凸显出丰厚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创意精神。

紫砂传统造型千变万化,李昌鸿大师强调自己在构思与理念上的独到之处,他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继承和创新之路。“紫砂壶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它的独特魅力在于把精湛的陶艺技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机结合。”李昌鸿的“文人壶”展现了宜兴紫砂极具风雅、极具文人气质的一面,恰恰是宜兴紫砂的大雅之处。

宜兴紫砂壶具,以“竹”为题材创作的作品很多,但都仅限于“竹”的外貌。李昌鸿长期思忖:能否设计出一套既能反映“竹”的外形,又能承载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茶具? 1974 4 月,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完整的竹简《孙膑兵法》,震惊了世界考古界。他深受启发,以“竹简”为题材, 和妻子沈蘧华共同创作了一套《竹简茶具》。壶四周施以五片竹简, 中间结上一根丝绫编绳, 盖、嘴、把、钮均以似有若无的竹节成型。壶身刻《孙膑兵法》“擒庞涓”片段, 诲人切勿嫉才妒能,提点世人在携手共进人生的道路上,和气团结,与人为善,事业才会发达。

这套《竹简茶具》构思巧妙古雅,各部位搭配协调,寓意壶中沏泡香茗, 犹如取之不劲用之不竭的知识和文化。

初刻时,由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沈汉生镌刻,字为竹简隶书, 露芒藏锋, 秀丽而富骨力, 陶刻装饰融竹简糅合一体,相得益彰,先后荣获1982 年全国美术陶瓷创新奖,1983 年全国陶瓷优秀奖。在1984 年的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作品以巧妙的艺术构思、朴实大度的造型设计、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集茶文化、陶文化、书法、篆刻文化及融汇适用、欣赏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受到了国外艺术家的高度赞赏,一举荣获博览会金质奖。这是新中国成立至今,宜兴紫砂荣获的国际最高荣誉。当时,全厂职工还为此增加了一级工资,成为丁蜀全镇百姓津津乐道的一桩美谈。




随后,李昌鸿以唐诗、宋词、元曲、明画、清说为理念设计了一套“五朝文化组壶”,充分展示了紫砂兼容并蓄的博大气度。他借青铜造型,以红山文化的玉鱼、玉龙为壶嘴和壶把,以良渚文化的玉琮为壶镝,以金文、甲骨文、篆书的诗词为装饰设计了一把《青玉四方壶》。他和妻子沈蘧华,与著名的禅学画家月照上人联袂合作的“奥运之壶”,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中的茶文化、陶文化、书法、篆刻、艺术造型于一体,赠送给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和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

这把代表着中国人民深厚情谊的珍贵艺术品,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奥运大家庭友谊的见证,承载着中国人民的友情传递到了世界各个角落。

文化传承孜孜不倦

在恩师顾景舟的指导下,李昌鸿刻苦自勤,勤奋笃学,博采众长,继承中创新,在探索中求变,其作品高雅精美,气韵生动。所有“文人流派”的弟子继承的精髓,是把文化放入工艺美术作品中,讲究作品的文化韵味。

对于紫砂壶艺文化的理论研究,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李昌鸿大师讲究理论的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并不是期望仅仅留下一个壶而已。”他认为,所有可继承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工艺美术的文化遗产,单单遗留作品只能显示工匠技能的高超,一些制作方式方法却在历史长河中被逐渐遗忘。因此,他并不是想做被记住的“工匠”,而是要把自己的制作方式方法、紫砂理论知识以及积集的智慧留给后人。为此,这位古稀老者把自己毕生研究汇集成一本《宜兴紫砂工艺手册》,把紫砂艺术的理论知识记录下来传留后人。

数十年来,李昌鸿大师在紫砂理论研究方面颇多建树,在业内堪称首屈一指。他与顾景舟大师、徐秀棠大师合作的《宜兴紫砂珍赏》一书,其中大量的草图和论述都出于他的手笔。中科院自然科学研究所编纂的一部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其中《陶瓷卷——紫砂篇》请他鼎力承担。他合作起草的《紫砂陶标准》、《紫砂高温乳白釉制品》论文分获全国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 年撰写的论文《紫砂茶具实用功能研究》( 合作) 获全国硅酸盐理论学术研讨论文二等奖。2002 年编写《紫田耕陶》,记载了自己和夫人沈蘧华女士从艺的主要创作精品及理论研究。他先后发表了三十余篇有关紫砂艺术研究的论文,理论功底扎实,引经索典,论据确切,且均有独到见解,对推动宜兴紫砂文化的研究和紫砂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儒雅品德度人度己

李昌鸿大师与人交往,谦虚平和,从不“摆谱”,且坦诚相见,和气待人, 处处使人感到他受人尊重的大师品德和大度儒雅的学者风范。

他工作之余喜欢习字作画,钻研紫砂理论,培育新人,传授技艺。“如约二、三知己,据座品茗,氤氲茶香,揣摹壶艺,论古谈今,别有一番情趣。”作为海内外闻名的紫砂艺术大师,他从上世纪50 年代初踏进紫砂工艺厂大门的那天起,紫砂艺术就成为他的毕生追求,他每天在紫砂这块朴实又神奇的五色土上躬耕不息。

转眼间,54 载光阴过去,从其走过的平凡岁月足迹中,人们看到了这位令人钦佩的艺术的成就和受人尊敬的艺术品德。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84c4dc7be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f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