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繁荣

2023-04-28 20:36: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简述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繁荣》,欢迎阅读!
简述,中国,繁荣,散文,游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简述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繁荣

作者:李光明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6年第03

要:在浩繁多彩的中国古文殿堂中,产生于晋末南北朝的游记一体,至唐绽放奇葩,宋时议理取胜,明末多山水小品,清代由独抒性灵转向杂入地理,古迹考证。主要列举时作论述其发展演变及繁荣。

关键词:游记产生;发展;改观;繁荣;影响

由于年代久远,游记产生时的作品仅能从古籍中见到谢灵运的《游名山志》片段,虽内容形式带有童稚气,却是游记发展的珍贵史料。由此可见谢灵运不仅是山水诗大师,也是山水游记始祖。

游记发展到唐代,万紫千红的文学园地奇葩夺目。在中国游记发展史上,如果说元结具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那么柳宗元则起着稳固提高的奠基作用。以前朝谢灵运与元结、柳宗元相比:早期游记客观略述景物,以后记述中注入了描写、抒情和议论成分,使主客观结合。元结对柳宗元影响很大,将两位的作品《右溪记》和《钴潭西小丘记》比较阅读便可知道。清末古文家说次山放恣山水,实开子厚先声,足见后者创作成就与地位之高。

柳宗元游记,一方面通过作者亲身敏锐观察与深入体会,运用多种手法、生动的语言,把人们易忽视遗忘的自然景色图画般地再现出来,给人如临其境之感;另一方面刻画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作者把自己横遭贬滴、饱受压抑的悲愤寄托其中,使自然景与人感情相融合,达到炉火纯青。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小石潭记》描写潭水、竹树、岩石、游鱼,无论静态还是动态都精致至极;同时在刻画凄清幽邃的境界中隐现着作者身影,流露出抑郁失意的感情。所以历来公认柳宗元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山水能手,将游记体裁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到宋代时,游记有了改观。一则该体裁普遍引人注目,从事游记写作者与日俱增,产生了陆游《入蜀记》这部日记体游记专著;再则因本朝人尚理(严羽《沧浪诗话》),正如宋诗倾向议论一样,利用游记说理的情况较为普遍。

这里以入选过高中语文教材的两篇唐宋八大家名作作为例证。苏轼的《石钟山记》第二段写亲自考察的见闻,并提出个人见解。纵观全篇,不难看出其重点是为了辨明石钟山名称由来,并顺势借题发挥指出对任何事物作判断,皆须以身临其境的实地考察为基础,不可主观臆断其有无,从而把对于某个具体事物的看法,提升到带有普遍意义的高度。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游记体裁,却不以记游为重点,而就游山所见谈感受发议论,说明无论钻研高深学问,还是创建宏伟事业,都须凭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精神坚持到底。这样即使未达到预期目的,也可免除遗憾而不受讥笑讽刺。另外还说明因古书不存,学者研究学问须深思慎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不能以讹传讹妄下判断。这种游记不以写景抒情见长,而靠议论说理取胜,在游记发展史上又开辟了新的途径。

当然,并非宋代游记都侧重说理,陆游、范成大、朱熹等人的游记,与唐人同样注重写景抒情。其中陆游熔三者于一炉,独创日记体游记《入蜀记》,写景物、记古迹、叙风俗、作考证、抒感慨,内容丰富多彩,笔法潇洒自如,很能代表游记特点。总之,到宋代已具备各式各样游记,若群星灿烂,似百花争艳,为游记的繁荣和发展带来了广阔绚丽的前景。此后大多数名家文集都有游记,几乎所有的著名山水和古迹都留下了作家们游览的足迹。

在这种游记繁荣和发展过程中,明末涌现出的山水小品与地理专著《徐霞客游记》值得一提。它在写作上明显受到《入蜀记》的深刻影响,文笔清新流畅、绚丽多彩,记载翔实准确,并含有广博的水文、地理方面科学内容,故被称作世界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古今第的佳作。至于晚明的山水小品,则是继汉魏后小品文传统加以发展而成,其出现不仅给当时日益衰微的文坛带来亮色,也给游记体裁本身增添了异彩。其中名家就有三袁、钟惺、王思任和张岱等,虽风格流派各异却受反复古反道学共同思想支配,相继扛起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大旗,努力从事山水小品创作,其特点不讲形式义理,随笔直抒,毫无滞碍。如王思任的《剡溪》,只寥寥数语便形象突出、趣味盎然,予人深刻印象;同时隽秀生动、流畅诙谐,任意书写而无丝毫迂夫子气。

明朝自万历后社会黑暗动荡,一般不愿同流合污、不愿屈服于满清贵族统治的有节操士大夫,多遁迹林园寄情山水;加之公安竟陵文学运动之倡导,强调独创,摆脱理学束缚,因此清新流利又直抒胸臆的山水小品便风靡一时,给当时文坛尤其是游记散文注入了新鲜血液,这种风气影响直至清初袁枚等人,可谓深远矣。至清虽独抒性灵余波未绝,但乾、嘉后的散文受桐城派影响,要求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合一,使传统古文更有效地服务于封建统治,这股风气亦波及游记写作。直到五四文学运动之前,多数游记内容均未越出程朱理学范畴,字里行间往往杂入冗长的有关地理沿革及古迹由来之考证。若赏读方苞的《游雁荡山记》和姚鼐的《游灵岩记》即可窥见一斑。 参考文献:

[1]刘盼遂,郭预衡.中国历代散文选.北京出版社,1980-01. [2]牛宝彤.唐宋八大家文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02. [3]刘静.历代游记.三秦出版社,1998-09.

[4]罗宗强,陈洪编中国古代文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10. [5]张少康.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08. 编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8754e7b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0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