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室环境为载体的建构主义地理教学研究

2022-06-10 21:39: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基于教室环境为载体的建构主义地理教学研究》,欢迎阅读!
教学研究,建构,载体,教室,基于

基于教室环境为载体的建构主义地理教学研究

以《认识国旗,走向世界》一课为例 华师大松江实验中学 沈爱花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只能由学生自己来建构,而且这种建构是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的。在建构主义的课堂中,教师的职责不再是简单的向学生直接传授知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给教师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因为教师不再是产生或租住教学成果的信息来源,而是要扮演多个不同的角色,教师所承担的责任越来愈大而且愈复杂。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而非知识的传授者。知识传授者的工作清晰明确,决定向学生传授什么知识,就以这些内容与学生进行交流,继而确定儿童掌握了哪些知识。然而作为学生知识结构的促进者则必须明白这样一个事实,即学习过程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作为儿童学习的来源,且这些内容不可能仅受教师的控制。不同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各不相同的,例如每个学生由于早期经验,现有兴趣,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不同。而且通过学生的活动过程中的自我调整,他们可能会改变活动内容,可能会添加新的想法,并有可能使活动向教师未曾预料的方向发展。

虽然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在向学习促进者的转型过程中削弱了对学生学习的控制,但是我们仍然对学生的学习负有责任。那么,建构主义理论背景下的教师应该具有哪些责任呢,在《儿童像科学家一样》一书中,明确指出了教师是呈现者,观察者,提问者,组织者,公关经理,档案管理员,课堂文化贡献者,理论构建者。

接下来,笔者就通过自己亲自实施的《认识国旗,走向世界》一课为例,谈谈教师如何成为课堂环境的组织者以促进建构主义教学。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相关理论:“让校园的每面墙壁都会说话”、“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周围的情景,用丰富集体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这些经典话语告诉我们,良好的环境有一种特殊的教育功能,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氛围的建设,使学生能受到良好的环境熏陶,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挖掘环境的教育功能。这种环境育人不像知识传授、不像道德说教、不像行政命令,它对学生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校的“GEO乐园”地理教室在本学期由本人牵头紧锣密鼓的开始筹备。值得强调的是,本地理专用教室并非是传统概念中需要购置大量昂贵的地理教具、器材,而只需购买最普通、廉价的材料运用自己的智慧组织师生一起加以制作、改造,成就一件件富有教育功能的作品在教室中加以展示。虽然看似这一过程增加了不少工作量,

但是我坚信它能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也能更大程度的激发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当然也能带来更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本学期,笔者在“GEO乐园”内开展了一次“认识国旗,走向世界”的探究教学活动。在六年级第一学期的地理课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国旗”这一概念,并且学习了多国的国家地理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从学生日常生活需求及国际视野拓宽的角度看,对国旗及相关知识的涉猎也变得迫切需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世界上有近两百面不同的国旗,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上将各国国旗知识一一罗列,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对这一主题进行探究,不仅使其掌握国旗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通过此次活动对探究这一学习形方式产生认同感并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成了重中之重。

在整个主题单元的实施中,我采取了组织学生合作和分层探究结合的教学策略,并充分利用教室内的各种环境资源辅助教学,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整个单元的设计如下表所示:


课时 活动内容 组织形式 主要探究方法 1 搜集资料,介绍国旗含义 小组活动 文献研究 2 探究国旗相似原因并进行交流 小组活动 文献研究 3 选择分层任务,制订活动计划 个人活动 设计制作 4 展示评选作品,交流经验心得 个人活动 展示交流 . 教室内整体氛围树立学生活动态度 教学片段描述1:【第一课】

教师将参与本次认识国旗,走向世界探究活动的所有学生带入GEO乐园时,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不由自主的发出了惊叹声。他们的视线不断的环顾四周,享受着各种鲜艳的色彩,精美的图片,精致的地图,精巧的实物展品所带来的巨大视觉冲击力。

教学片段描述2:【第四课】

教师给每位同学分发了三张选票,要求大家对展示台上所有的参评作品进行评选,其中得票数位于前三的作品将永久陈列于教室内。最后,经过学生们的投票,最优秀的三份作品马上被选了出来,三位作者的脸上洋溢着无比幸福的微笑。

由于教育的建构主义方法建立在“将学生的学习视为儿童与环境的互动过程”这一观念

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必须将课堂的物理环境看成是其自身角色的延伸。一幅精致的手绘地图也许会激起学生关注地理信息的兴趣;一张美丽的地理景观照片会激起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向往;一张地理知识卡片能释开学生心中疑团使其茅塞顿开;件地理模型能帮助学生重新对所学知识进行构建;一席富有哲理的读书名言也许会激起学生开卷有益的欲望;当学生身处一个充满童趣,知识性于艺术性并重的环境中,他们的心情也会随之豁然开朗,原来很多学科知识并不一定要用凝重严肃的面孔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如此生动有趣,精美绝伦。继而学生会自然而然的体会到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9219f99df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a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