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扰分析

2023-01-24 13:27: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扰分析》,欢迎阅读!
困扰,就业,心理,大学生,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扰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大学应届毕业生连年增长,2007全国高校毕业生为495万,2008年为559万,2009年将达到600万。就业市场求职人数激增,导致供求失衡,一部分大学生无法顺利就业。再加上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遭遇到多年来未有的严峻形势,济增速放缓,又进一步压缩了大学生的就业空间,使得本来就严峻的就业形势上加霜。就业压力越来越成为引起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的表现

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直接导致在校大学生呈现多种心理困境,直至行为失范。心理困境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以及各种传播渠道由高年级学生传导至低年级学生,造成校园范围内的情绪感染这已经成为造成大学生诸如悲观厌世、旷课等校园问题的重要原因。校园问题频发,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高等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正视并研究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困境及其成因,是十分必要的。



1 就业期望值过高。天之骄子情结一直在大学生心里存在,一部分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期望值较高。部分学生还存在白领情结,当毕业来临之际,大学生面对社会的挑选,现实与期望的落差极容易造成失落、自卑和逆反心理。然近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通过现实教育了一代大学生,迫使他们降低就业期望值,但是部分学生仍旧无法摆脱不恰当的自我认知困扰,极容易在现实面前丧失信心,缺乏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



2 缺乏自主意识。对自己的就业困境,很多大学生无法正确归因,往往简单地把问题的根源归结为学校教育和国家政策的过失,而没有能够正确地对自身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做出正确的评估。缺乏自主意识,导致一部分大学生盲目攀比,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不同个体之间的就业水平差距,未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如自己的专业范围、职业兴趣与事业追求、实际能力与综合素质等,在择业过程中盲目地从众与趋新。大家都想去沿海地区,他就想去沿海;听说金融、IT行业热门紧俏,就想去这些行业谋一份职。这种缺乏全盘考虑,没有切合自己能力与兴趣的职业追求,往往在择业时会经受不必要的挫折,延误或丧失就业机会。



3 耐挫折、适应能力较弱。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对就业中遭遇到挫折的适应能力。调查显示,31.2%的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压力,努力一次就会放弃。一些大学生择业时,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往往出现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意志麻木等心态。这么弱的挫折承受能力,显然无法适应社会竞争形势的需要,必然导致大学生难以实现既定的就业目标。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的成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就业心理用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对这些原因做认真梳理,由此才能采取措施帮助其走出就业心理图境。



1 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成因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大学生是理性人,而上大学则是一项谋求未来良好回报的投资活动,投资回报率是衡量这项投资活动价值的重要标准。近年来,高等教育普遍收费,并且收费标准有继续走高的趋势。当人力资本的成本现值与未来若干年内可能收入的现值相等时,上大学才是一项合理的投资。随着近年来大学生数量激增,导致就业市场供求失衡,大学生预期收入逐年走低,预计收回接受高等教育投入的工作时间不断延长。如果大学生毕业后无法实现就业,投资回报就会落空,必然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虽然上述分析并未考虑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个人整体素质提升的贡献和外溢效应,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对高等教育的失望情绪。更严重的是,社会上也出现了反智化倾向,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更进一步恶化了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2 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成因的社会学分析

①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原有价值观体系难以取得社会的普遍共识,新的价值观体系尚未确立,浮躁心理存在于社会各个阶层的成员。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经济效率导向价值观的影响。其表现形式就是,大学生择业片面追求经济回报、地域选择和社会效果,而忽视了个人价值发挥、社会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②就业机制不够完善。我国高校就业机制的改革就是将国家分配机制转换为大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人学生自主择业需要公开、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这需要相关法律和配套措施的保障。就目前的市场化就业机制来讲,存在一定程度的对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就业机会的剥夺,暗箱操作式的招聘在不同领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些现象的存在,必然会加深弱势群体的被剥夺感,从而造成这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另外,部分用人单位存在就业歧视也加深了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包括性别歧视、地域歧视与疾病歧视,等等。



高等教育缺乏相应的就业培训。高等教育一直把教育重心放在专业教育上,对大学生就业培训缺乏足够重视。虽然近年来情况有所改观,不少高校把就教育列入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但是这样的课程往往流于形式,缺乏现实针对性。更重要的是,就业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从而使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困扰并未得到缓解。



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弊病。高等教育管理仍采用传统的直线职能制管理结构,在保证管理效率的同时,也牺牲了发挥教师和学生创造力的可能性。其集中体现就是专业设置无法反应市场需求、教材选用落后于实践、专业划分条块分割、学分管理缺乏灵活性等。管理模式的落后,扼杀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从高等教育中得到的知识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的普遍质疑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969b4add7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c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