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湘其的文章

2022-04-30 01:11: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看了湘其的文章》,欢迎阅读!
文章

看了湘其的文章,听了湘其的演讲,我很感动。做他的学生很幸福,与她共事同样幸福,现把此文共享给大家,一起分享!



生长真叫人喜欢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17个年头。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17年日复一日的繁杂琐碎的教学工作中,我仍然保持着对教育的鲜活的热诚,仍然保持着对梦想的执着的追寻。在平凡的教室里,我享受着我的教育生活,在陪伴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我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幸福和价值所在。

前几天,我在1+1教育博客里看到一篇文章:《教师的幸福在哪里》,是啊,在这个非常容易遭遇倦怠的职业中,教师的幸福在哪里?我以为教师的幸福不仅仅来自于家长、学生、领导、同事的认同,更来源于看到自己的生命不断成长。只有这样的幸福感才能更加持久,才能引导着教师向着更高的境界不断前行。

我很讨厌人们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样的诗句来赞美教师的奉献精神,教育不应该是教师的生命不断销蚀暗淡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是在成就着自我,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生命日益强大日益丰富的过程。

2004年我参加区明星教师评选的时候,我写的材料标题叫“渴望成长”,这些年来,正是这份渴望激励着我一路前行,我很享受这种不断成长的状态。

带领我成长的首先是阅读。感谢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让我开始了真正的阅读人生。在,阅读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2009年,我把阅读重点放在了提高自己的古诗文修养上。我认真阅读了王国维《人间词话》葛振光教授的《汉字的魔方》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说初盛唐诗》《叶嘉莹说杜甫诗》《叶嘉莹说中晚唐诗》《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我边读边批注边摘录,这一系列书籍读下来,觉得自己确实有不小的收获。上起古诗词课来得心应手多了。

2010年,我的阅读兴趣转向心理学《儿童人格教育《爱的艺术《儿童纪律教育等书籍让我开始更细致地关注儿童的心灵,教育变得不再盲目,面对孩子们成长中的种种问题时能更心平气和,对症下药。这个学期在好友唐泽霞的影响下,我开始涉猎哲学书籍,开始思考关于教育的更根本的问题。刘铁芳教授的《古典传统的回归和教养性教育的重建》书让我受益匪浅。


阅读和思考带给我独立、自信和从容,也带给我更丰富的创造力,教学中有更多灵感闪现,教学工作呈现出更丰富更有活力的状态。

我的成长也源自于对语文学科对语文教学的浪漫之爱。“误尽苍生尽语文的大批判中,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争论不休中,对如何教语文,我曾经非常茫然。但是当我把眼光越过单薄的教材,小小的试卷,把那些无比丰富、无比美妙的文学作品带到孩子们面前的时候,心中的目标就变得格外清晰。我就是要尽我最大的努力让我的孩子们热爱这些美妙的文字,让最美好的事物滋养孩子们的心灵,陪伴孩子们成长。

我努力在班级营造书香氛围,让孩子们热爱阅读。从2007年下学期开始,我的班级每天都有一个固定的课程:晨诵。三年来,每天早晨,我带领着孩子们诵读一首诗歌,用诗歌开启每一个黎明,迎接每一个新的日子。

从顾城到泰戈尔,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儿童诗到《世说新语》……我用自己对这些文字的爱深深感染着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我是最大的受益者。在和孩子们一起诵读的过程中,我的心变得柔软鲜活;也是在和孩子们诵读的过程,我找到了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尊严和价值。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当我和学生一起朗诵这样的诗句时,我分明感受到了一个小学语文教师肩头所担负的文化传承的责任,我的工作因此而变得意义重大。

2009年,我送走了共同生活了五年的孩子们,迎来了新的一批学生。我发愿要尽我所能,把最美好的事物献给孩子们最美丽的童年。

我带孩子们读有趣的儿歌,儿童诗,给孩子们讲绘本故事,整个一年级,几乎是每天一个故事。有孩子过生日的时候,我们送上生日故事。带他们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圣诞节一起看电影,端午节一起插菖蒲插艾叶,给一年级的弟弟妹妹讲故事……这个学期,受山东常丽华老师的启发,我开始用“课程”来代替原本单薄零散的学习。 九月,以中秋为契机,我们我们穿越了“中秋月”课程;十月以国庆为契机,穿越了“祖国在我心中——到祖国各地去旅行”的课程,让孩子们自己介绍祖国的各个省市自治区;晨诵课上,我们走过顾城儿童诗课程,可爱的动物诗歌课程。从下一周开始,我们进行的是“不一样的卡梅拉”共读课程。

我的语文教学指向的不再只是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而是聚焦于孩子们的心灵,聚焦于孩子们精神的成长,让语文成为我们师生心灵栖息生长的家园。

有人说,教育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我的这份成长的幸福也来源于对学生的博大之爱,源于对美好师生关系的向往。我也曾经为班级管理的问题,为个别孩子的顽劣而烦恼,但我


没有妄想通过惩罚和高压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我相信除了这些,一定还有更美好的教育境界,更美好的师生关系存在着。我渴望拥有的是《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所说的“润泽的教室”,是《56号教师的奇迹》一书中雷夫老师的“没有恐惧的教室”

我努力探寻积极的管理方式,我成为整个班级的“领跑者”而不是“推动者”,用美好的事物引领孩子们成长,用精心设计的课程吸引孩子,让班级自身形成良好有效的“免疫系统”将很多的问题消弭于无形,让整个班级进入良性的循环。我希望我的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心灵舒展的度过美好的童年。

为了能更好地和家长进行沟通,促进家校共同体的形成,我通过《爱的旅程 共同走过》系列信件与家长交流。这个星期,家长们收到了我的第十五封信。在信中,我向家长汇报班级活动开展的情况,让家长了解我的教学理念,也为家长提供一些家庭教育指导。《爱的旅 共同走过》成了我和家长们沟通的桥梁,我的工作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这些信件功不可没。

当我兴致勃勃的投入到工作中,当我为自己的点滴进步而欣喜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我带孩子们诵读的儿童诗中的一句:“我喜欢生长,生长真叫人喜欢。能感觉到自己的生命之树在不断地生长,日益葱茏,这的确是一件令人欢喜的事。

我也相信,怀揣着这份喜欢,怀揣着理想和信念,未来的教学之路我将走得更加稳健,更加开阔。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9b449e1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8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