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格律诗

2022-12-25 06:17: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近体格律诗》,欢迎阅读!
律诗,体格

近体诗

近体格律诗

一、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有以下四个特点:

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双句尾要压韵,并且只能是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以两字为一个单位,下同);两句之间,平仄相反;两联之间,平仄相粘);

d、每篇的第三句与第四句、第五与第六句必须对仗。

有的绝句像律诗的一半,格律同于律诗的前四句、后四句或中间四句。同于律诗前四句的,后两句对仗,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同于律诗后四句的,前两句对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同于律诗中间四句的,前后两句都对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押韵

一、一律以平声押韵(也有少数以仄声押韵的,其中五言诗居多,但格律诗以平声押韵为正格;因古体诗容许仄声押韵,所以仄声押韵的绝句和律诗也称"古绝"""

二、不论五绝、五律、五排,七绝、七律、七排,都必须一韵到底,不得半途换韵; 三、不论五言、七言,都是双句入韵,单句不入韵。但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七言诗首句入韵的较多,五言的较少;

四、押韵句的尾字用平声,不押韵的必须用仄声(古绝、古律押韵句的尾字用仄声,不押韵的用平声)

三、粘对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以两字为一个单位);两句之间,平仄相反;两联之间,平仄相粘。

1.

对,就是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也就是: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五律的“对”,只有两种形式,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或: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种形式,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或: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2.

粘,就是平平粘平平,仄仄粘仄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

对是指每一联内两句中的平仄必须相对,即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相对: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粘对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不显得呆板。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平起不入韵: 山居秋暝 王维



1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仄起不入韵: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楹联

对联,也称“楹联”,“对子”,是一种由字数相同的两句话组成的对仗工整,韵律协调,语义完整的文学形式。它发源于我国古诗的对偶句,始创于五代时期,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对联的形式工整,平仄协调的特点是一字一音,音形义统一的汉字特色的体现。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就有过年时在家门前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与“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然后挂在左右两扇正门上,借以驱邪避鬼,这种习俗一直持续了一千多年。直至五代时期,喜好文学,附庸风雅的后蜀末代皇帝孟昶对于每年在宫门上仅仅题写两个大神名字的老一套做法感觉不爽,他想来一点新鲜的创意。于是,“每岁除(每到年底的时候),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横批,是指挂贴于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横披、横额),一般仅用于少数有此必要的楹联。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作用。

先秦文学

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先秦文学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先秦文学要讨论中国文学的起源、口头文学早期书面文学和成熟的书面文学文学的起源和口头文学须上溯到史前史,即没有成文历史以前的人类历史阶段。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

1)文字产生之前的歌谣和神话传说

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另有《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该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但已经具有韵律,显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谣。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 2)文字产生之后的书面文学的萌芽

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9c73735fc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1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