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教学设计

2022-08-08 10:12: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三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教学设计

刘淑媛

【设计说明】

《诗三首》是人教版高中课标必修教材第一个古典诗歌单元的略读课(在必修2第二单元)该教材五个模块的阅读鉴赏部分共安排了20课略读篇目,这些略读篇目除必修l《沁园春·长沙》放在单元第一课,其他都居于每单元讲读课文后。略读课是连接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桥梁,是教师指导阅读过渡到学生独立阅读的桥梁:教学操作上应重学生体验,重运用所学,重扩展阅读;教学程序大致为:学生回视单元精读所学一自己或在师生帮助下体验作品一总结单元学习收获(收束单元学习)

略读课设计重视发挥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主体作用。教师备课要充分占有材料,对课堂生成问题有周全的相对准确的理解,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感悟体验,有能力且善于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学生要努力体验作品,要善于与同学、老师充分交流,要有质疑探究的热情并逐步培养起质疑探究的能力。

本课设计力求突出诗歌学习的特点,诵读与诵读指导贯穿课堂,领会体验诗歌的思想感情是课堂教学重点与难点,努力实现学生在积累体验中提高对诗歌的感悟力。《诗三首》之前篇目为《诗经二首》《离骚》《孔雀东南飞》,因此,三首诗歌继承的赋比兴手法、托物抒情手法以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风格,都成了阅读理解可应用的知识。其他文学常识在指导诵读中落实,并呈现中国古典诗歌在继承中创新的特点。 【教学目标】

1.体验诗歌的节奏与韵律,认识中国古典诗歌的继承性与独创性。 2.初步感知如何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并探究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自读,讨论,探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布置:自读《诗三首》,理解三首诗的思想感情,要求带着问题进课堂。 导入:在学生自由诵读的氛围中自然进入《诗三首》的学习。 一、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要点:1.节拍;2.押韵;3.对仗;4.诵读要注意体现诗歌的节奏与情感。 带学生边回顾边对应思考完成:

我们今天学习的三首诗分别是四言诗和五言诗,诵读的节拍大致是二二、二三。五言较四言音节增加了,抑扬变化增加了,情感表达更丰富了。 《涉江采芙蓉》是东汉文人五言诗,选自《古诗十九首》文人五言诗是向民歌学习来的,我们看看它与《孔雀东南飞》在押韵上有了什么变化?押韵在双数句,全押仄声。五言诗发展到此,其格式比较固定了,即每句五字,双数句押韵。也不再称为乐府诗了,叫做五言古诗(五古)《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作品,代表了五言古诗的最高成就。

经过汉魏晋的发展,到陶渊明的五言诗《归田园居》又有了什么发展呢?每句五言,双数句押韵,并押整齐的平声韵,对偶句更多,音韵更加和谐了,也是向唐代近体五言诗的发展。其贡献还在于把田园风光写入诗歌,开创了田园诗派。 曹操的《短歌行》,学习《诗经》的四言句式,显得古雅。曹操的四言诗写得好,有人称其是复兴四言诗的诗人。我们看其诗题“短歌行”,便想到了已学过的《长歌行》,它们属于乐府诗中的“相和歌辞”。原来,是曹操学习《诗经》四言形式,借用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拟乐府”。有的乐府诗分乐解,四句为一乐解,可换一次韵。同学们看看《短歌行》的押韵情况。沈德潜说:“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鲁迅称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以


相王之尊,雅好诗章”(刘勰),他是建安文学的领袖,备受毛泽东的推崇,我们曾在必修l第一单元作过毛泽东、曹操诗歌的比较阅读。他的诗是“建安风骨”的代表,有悲凉慷慨、刚健爽朗的风格,而《短歌行》是这一诗风的代表作。

小结:从总体看,三首诗代表着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上的三个流派:“古诗十九首”、建安风骨、田园诗,都属于过渡性、奠基性的诗歌,对我国古典诗歌高峰——唐诗,都有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请同学们再诵读三首诗,注意体会其不同的节奏、韵律与情感。 二、质疑问难,合作解疑

要点:1.领悟诗歌思想感情;2.探究诗歌思想内涵。

明确任务:把握诗歌的节奏,除节拍韵律外,更关键的是把握诗歌的情感,诵读时要随诗歌感情的抑扬而有声音徐疾高低的变化。这节课,重点领会不同诗歌抒发的不同思想感情,并在前面诗歌学习的基础上,体会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果还有时间,将对诗歌的思想内涵作些探究。

下面讨论交流对三首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提出在理解过程中存在的疑惑。 在讨论中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以下方面:

1.三首诗都是抒情诗,理解时要抓住不同诗歌的不同的重点来理解其情感。 第一首理解感情脉络:采(兴奋)、问(失意)、叹(感叹)、忧(忧伤)“采”时的兴奋与无所赠的忧伤形成了对比,抒发了对友人(或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二首把握“忧”之所在。抒发了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诗人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 第三首应看清陶渊明归园田居“欣喜”后的清醒。他将官场称“尘网”“樊笼”,将官场之人称为“羁鸟”“池鱼”;为官是“误”“俗”,回归是“返”,褒贬中看出他的志向与追求。抒发了作者回归农村,热爱农村、农居、农景的欣喜之情与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2三首诗情感的共同点:情真——真切深沉而不做作,不矫情;从一个侧面表明诗歌抒情的丰富性、多样性:第一首思而不悲,第二首忧而不伤,第三首喜而不狂。读诗要把握感情的基调。

《涉江采芙蓉》写折花赠给远方的亲朋,这种习俗,在古代诗歌里多有体现。诗里“芙蓉”“兰泽”等字眼,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爱人含有思念、珍爱对方的意思,表达对爱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短歌行》写忧思,先用“悠悠我心”“沉吟至今”“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写思才之忧绵绵不断,又用“鼓瑟吹笙”“契阔谈谯,心念旧恩”表达待才之诚。宴已到之才,盼远来之才,劝犹疑之才,诗歌一层层反复强调渴求贤才,让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求才心情的殷勤、迫切与真诚。诗人把忧思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无数普通人产生共鸣。 诗歌结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全诗的最强音,点明了题旨:我要敞开胸襟,海纳百川般广纳八方人才,要像周公吐哺那样诚待天下贤士,完成统一天下大业。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 曹操曾经先后发布“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以真情动人。

《归园田居》描写了一幅宁静、纯朴而不失优美的画面。诗人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于不确数中传达了自己回归田园后的散淡心境:写“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使榆柳桃李都有了情感,甚至一声狗吠鸡鸣都能传达诗人回归田园的欣喜之情。 读诗要把握感情的基调,更重要的是要接受诗歌中这些真挚细腻、优美丰富的情感熏陶,


感受人类精神的美好细腻,从而让我们的情感丰富美好起来。

3认识三首诗的抒情方式:诗歌抒情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即平常说的“托物咏怀”“寓情于景”凭借景、物、人、事来传情达意,抒发感受。《涉江采芙蓉》《短歌行》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皆有,《归园田居》则全部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全诗无一“喜”字,但我们可以体会出诗人的喜悦之情,这情全寓托在农村景物中。

4对诗歌感悟鉴赏的关键是深究诗意,把握真情。在理解诗意方面,应注意诗句的字面义、深层意乃至言外之意。例如《归园田居》诗句表面写了农村普通的方宅、草屋、榆柳乃至狗吠、鸡鸣,我们不能只理解为作者喜欢农村的自然朴素的景物:其深层含义是显示了作者对腐朽、黑暗的官场生活的厌恶与声讨。至于《短歌行》其深层的真正含义是反映了曹操作为政治家网络人才完成统一大业的雄心。 5.深入探究:如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希望学生能够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如果课堂无时间,机动为课下探究作业) 由于受历史时代的影响,我们对诗歌,特别是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往往用今人的眼光、今人的标准要求古人,为此我们要通过学习诗人的作品,结合其身世,了解其生活的时代与社会,采取辩证的观点来理解评价探究。另外,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多义性,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各种声音,这也是一种人文素养。

材料1:前人对《短歌行》的主题有不同看法,唐代吴兢说是“言当及时行乐”《乐府古题要解》)张玉谷说:“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古诗赏析卷八》 材料2:萧统《陶渊明传》“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陶渊明)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日:‘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日:‘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请结合陶渊明的诗歌,谈谈你对陶渊明归隐的认识。

请任选其一加以探究。(学生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予以鼓励) 推荐阅读: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余秋雨《西湖梦》《三国志·魏武帝纪》

三、总结本单元古代诗歌学习收获

1.学生总结如何把握诗歌思想感情,总结对古典诗歌的认识与学习体会。 2.诵读三首诗,体味感情,读出节奏。

3.教师寄语:热爱诗歌,继承传统;品读诗歌,滋养心灵;用心感悟,联想想象;运用所学,回味诵读。 四、布置作业

1.熟读本单元7首诗歌。 2.完成一篇探究随笔随笔本)

3.谈谈对古代诗歌的认识与学习体会。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9d6a922a58da0116d1749f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