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2020_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2022-05-22 20:11:3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2020_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欢迎阅读!
六安市,新安,安徽省,期中,学年

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位置填涂班级、姓名、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 现代文阅读(3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如果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这套行为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礼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节选自费孝通《礼治秩序》,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礼和法律本来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只是一种行为规范,用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C. 礼是在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但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

D. 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约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1


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礼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材料一:

20171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86岁的屠呦呦站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捧回红彤彤的奖励证书。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实行重大改革以来,27人先后问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中有吴文俊、袁隆平、王选……

屠呦呦有三大特别之处:27人中第一位女科学家,第一位非院士,第一位诺奖获得者。

193012月出生的屠呦呦,履历简单:1955年北京医学药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她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

这位中国浙江宁波的女子,成就不凡:她从中医古籍中获得灵感和启迪,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低温提取青蒿素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发现青蒿素的关键性突破;率先提取到对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

“三千年医药兴,佑生救疾民族昌盛……昂首看,更领健康潮,众呦常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在《呦呦三鸣》中写道。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ACT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方案,过去20余年间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广泛使用。近年来,ACT年采购量达3亿人份以上。《2015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2015年,由于采取包括ACT在内的有效防治措施,挽救了约590万儿童的生命。

(摘编自新华网《折桂国家科技最高奖,屠呦呦独创三“第一”》)

材料二:

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家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催生下,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我国在2008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的35个项目中的首选项,而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需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选项。

(摘编自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发展》)

材料三:

中医药学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萌生、成长的。中医药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同时又融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而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中医药学在这种传统文化氛围中能够自然地得以普及。古代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走卒贩隶,各个阶层或多或少都能知医识药,由儒从医者、由官业医者更是不胜枚举。“秀才学医,笼中抓鸡”之说,流传甚广。

近百年来,中医的发展出现了危机,一个时期甚至面临被取缔、被消灭的境地。从历史环境中看,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了猛烈的抨击,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医药学也不可避免地遭到前所未有的批判。在这样的语境中,中医成了“失语的中医”,丧失了自己的本体地位。

从现实的情况看,离开了中国传统人文文化教育和传播,中医药执业人员单纯学习中医诊断、方剂、药性,终究难成为一代中医名家(即使一时出名,也后劲不足)。中药也难以保持和发展地道药材与传统

2


炮制方法。与中医药相关的产品,包括中医药文化产品也难以形成良好持久的市场氛围。离开文、史、哲等文化的滋养,中医理论也难以得到健康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医文化研究既担负着推动医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任,也担任着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角色。

本来,作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医药高等院校,应该是最有资格也是最应该弘扬传统文化的地方。但是,现代中医院校完全按照西方科学模式进行构建,用所谓的现代科技来研究中医药。中医院校一版又一版的教材也变得越来越“现代化”,语言表达也越来越“标准化”、“客观化”,而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主干课程——医古文,也越来越被边缘化,在中医师职称考试中也已被取消,而换成能与西方科学接轨的现代语言工具——英语。其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更只是作为中医院校可有可无的选修课。

用现代科学手段、西医标准来研究中医药,作为一种研究途径,应该承认其研究价值。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文化研究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但是目前却是文化研究越来越萎缩,甚至很多人主张中医学的文化因素恰恰是落后的、迷信的、应该抛弃的东西,于是现代科技手段成为研究中医药的主要甚至惟一手段。而实际上,中医具有较其他医学更为浓厚的文化属性。医学的对象是人的生命,换句话说,生命是医学的本体,所以生命文化就是医学的元文化。中医在认识生命的本质、规律问题上,有着不同于西方的鲜明的个性色彩。如中医将“气”看成是生命的本源和动力,将阴阳五行看成是生命的过程序列和存在方式;中医将自然人与社会人作动态比附,建构了一个由心神调控的心与身同构、同序的小生命系统和人与宇宙同构、同序的大生命系统。中医比现代医学更能反映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其将中医看成是一门生命科学,倒不如将中医看成是一种生命文化。因此,加强对中医药文化的研究是迫切,也是必要的。

(摘编自张其成《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提升文化软实力》)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屠呦呦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独创三个“第一”,说明屠呦呦的成就和贡献远比先前其他获奖的科学家要大得多。

B.屠呦呦成就不凡,创新青蒿传统提取工艺,提取的“醚中干”能够有效抑制疟原虫,挽救全球无数儿童的生命有赖于此。

C.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的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

D.“秀才学医,笼中抓鸡”之说,形象地交代了具有传统文化背景的人学习中医相对容易,说明中医与传统文化关系密切。

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前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但中医药在治疗疾病、维护人类健康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是我国最具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

B.“中医”是我国在2008年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代表作”项目中的首选项,可见国家对中医药非常重视。

C.中医药学源远流长,融合了文、史、哲等多学科知识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注定与传统文化血脉相连。

D.中医较其他医学文化属性更为浓厚,因有些人对中医文化存在误解,现代科技手段就成为研究中医药主要手段。

6.面对当前中医药发展的现状,请你结合材料就如何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医药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15分)

鸡毛

汪曾祺

她是一个住在西南联大里的校外人,她又的确是西南联大的一个组成部分。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a118d8b03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5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