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2022-04-02 07:00: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圆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反思,认识,教学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一课选自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第10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历史、文化、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多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课始的引入我分为三个层次:唤醒——演示——展现。首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圆(钟面、轮胎、纽扣……),唤醒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并演示石子投进水面的动画场面,让学生观察那平静水面上漾起的一圈圈涟漪,再展现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有关圆的画面。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本节课中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中,理解新知识,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比如:

1、教学圆心、直径、半径,不急于传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折圆,发现圆中心的一点。在认识圆的特征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圆片、直尺、圆规等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材料,通过实际动手折、量、比、画等手段,在独立探索和小组合作中学习,获得关于圆的基本特征的丰富的动态表象。

2、在画圆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没有像以前一样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圆的画法,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有画圆的经验了,就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尝试着画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圆的画法。在学生介绍画圆的经验时,我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借助学生的实践操作,我很自然地解决了画圆时,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圆规两脚张开的大小是圆的半径, 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问题,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学会了圆的画法。

在一般的关于圆的认识课堂教学中的练习阶段,教师总会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习题,以巩固圆的概念,让学生在应用中形成有关圆的知识和技能。我并没有机械地进行所谓习题练习,而是更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图;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节、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

最后,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我在课末引导学生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而且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伸出手就能触摸到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我发现有些地方还存在一些不足,譬如:


1、部分学生对于圆的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不够到位,对于直径、半径及其与圆之间的关系的掌握不够透彻。

2、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方面明显不足,显得有些生硬。

3、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机智不够,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给人的感觉是离不开教案,而且还造成前松后紧的局面。

4、关于如何让学生自学以及自学内容的选定方面自己还是把握不住,需了解学生水平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b794415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3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