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禁忌语与委婉语的对比分析

2022-10-09 12:59: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英语禁忌语与委婉语的对比分析 》,欢迎阅读!
忌语,英语,委婉,对比,分析

英语禁忌语与委婉语的对比分析

作者:张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23



, ,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1175

要: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禁忌语与委婉语,它们也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禁忌语与委婉语是两种关系密切的语言现象,本文将以英语中的禁忌语与委婉语为例,从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方面作一个简要的对比分析.

关键词:委婉语;禁忌语;联系;区别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312-0265-0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禁忌语和委婉语是两个普遍而又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普遍文化现象,它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流中.人们总是会有着这样或那样不同的想法,不愿或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愿时,禁忌语就应运而生.在权衡怎样准确表达这种事与愿违的东西或事物时,委婉语就成为了最佳的选择.因此,从不同角度对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研究层出不穷,国内外很多学者所作的研究多半就是分别来论述这两种语言现象.所以,以前都把英汉语言的对比研究作为重点,而忽视了对两种语言现象本身的对比分析.有的学者认为禁忌语和委婉语是同义关系,即两者是同义词.因此,本文侧重于对两种语言现象作一个相对客观的分析.

1 英语禁忌语

英语禁忌语“taboo”,表示“神圣的、不可接触”的意思.源于1777年英国人James Cook在南太平洋的Tonga群岛遇到的很多奇特的社会现象,被称为“塔布”.在群岛上,有些东西只限于神、国王、僧侣、酋长等身份高贵的人使用,而普通人是禁止使用的;普通人是不能随便接近某些东西的;普通人对于有些名字和词语必须要回避的.无一例外地,这些神圣或污秽之物都在禁忌之列,如果犯忌,人们就会招致自然力量的惩罚.从这里可以看出塔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语言的灵物崇拜(语言拜物教)和语言的禁用或代用(陈原1983336.随着社会发展,“塔布”这一专用名词逐渐地进入了人类学、人种学和社会学领域被广泛使用.Taboo得到了大众的关注,因为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折射出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心理价值.禁忌语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地形成了人们对神灵圣人名的禁忌,对生老病死的禁忌,对诅咒骂人的话的禁忌.英语为例,由于英国人是虔诚的基督教徒,God, Christ是不能随便脱口而出的.Oldcancerdamn这些不悦耳的词带有骂人的词语也不能说.

2 英语委婉语

委婉语euphemism来源于希腊语,“eu”的意思是“good”(好),“phemism”的意思是“speech”(语言).因此,euphemism含义为“speak with good words or in a pleasant manner”.人们在交流中,不可避免地会谈及禁忌的事物,委婉语也就应运而生.英语委婉语辞典》把委婉语解释为:“委婉语用一种不用明说但能使人感到愉快或含糊的说法,代替具有不能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法,以达到交际的功能.”从这些解释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委婉语主要是从人的心理出发,避免谈及大家忌讳的事情、东西.委婉语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审美观和美德观.尽管人们对有的委婉语已习以为常,但这些约定俗成的委婉语能起润滑剂的作用.由于委婉语的


使用,可以避免语言过于直接给对方造成伤害,因此委婉语在社会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协调人际关系的有效润滑剂,是保全交际双方面子的重要手段.

3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联系

禁忌语与委婉语作为两种水乳交融、特殊的语言现象,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国的语言.Promkin指出,“The existence of taboo words or taboo ideas stimulates the

creation of euphemism. A euphemism is a word of phrase that replaces a taboo word, or that is used in the attempt to avoid either fearful or unpleasant subjects.”.从这里可以看出,靠语言交流的人不是在真空中生活,在现实生活中都会触及到一些令人忌讳的内容,为了避免直接提及产生的不良后果,就会使用其他的语言来替代,这就给委婉语的孕育提供了土壤.因此,禁忌语与委婉语这两种语言现象相互依存,没有禁忌,也就谈不上委婉.

委婉语的产生代替了语言中的禁忌语,由于社会的变迁,语言的发展,不同的时间有着不同的禁忌语,忌讳和禁忌语的存在不断刺激着委婉语的产生,二者互为补益.因此,禁忌语与委婉语具有可变性.以上厕所为例,为了避免使用直接提及厕所,lavatory这个词就曾经是作为委婉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总会把它与厕所的不雅相联系,它成为了禁忌语.在此基础上,出现了bathroomwashroomrestroom等更多的委婉语来表示同一意义.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另一联系是二者都有很强的民族性.人们由本族文化衍生的认知范畴不一定与另一种文化的认知范畴完全重合,因此很难保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对同一事物具备同样的认识(张申200195.古往今来,每个国家在不同的时代都会对有的行为或某些语言有所顾忌,当然,就会有不同的委婉语与之相匹配.英语中体现来的西方国家对年龄、婚姻、家庭、收入等方面都有禁忌.因此,绝不能轻易询问别人与隐私相关的话题.即使要提及,都应用委婉的方式提出来,比如,对老人不要直接使用old man,用senior citizen就是个明智的选择.

4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区别

禁忌语与委婉语虽然密不可分,但必竟是两种语言现象,它们在含义与性质、承载的社会功能及目的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绝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4.1 含义与性质

语言学上的“禁忌语”指的是在语言交际中,不能随便说的一些词语或者事情,说出来听话人就会感到不快或反感.也就是说,禁忌语是指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时,由于不同的原因、不同的环境,使得他们不能、不敢或不愿说出这些令人不愉快具有联想色彩的词语.

禁忌语的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产生委婉语.在斯托克和哈特蔓等编的《语言与语言学词典》对委婉语的定义为:“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含糊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不够尊重的表达方法.”法文版的《语言学词典》则定义为:“委婉语就是用婉转或温和的方式来表达某些事实或思想,以减轻其粗俗的程度.”

因此,综合这些定义可以看出,大量委婉语的出现是禁忌语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随着新的禁忌语的出现又催生了新的委婉语的衍生和扩大.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丁启红在《解析委婉语和禁忌语之间的关系》中所认为的那样,委婉语和禁忌语之间的关系是同义关系.禁忌语与委婉语有着含义上有着本质的差别.

4.2 社会功能


美国大语言学家萨丕尔说:“Language is a guide of social reality”.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广泛地使用禁忌语与委婉语,但是两者的社会功能是有着很大差别的.如果对语言本质有着清楚的认识,那么,我们就知道禁忌语其实是有相应的,直截了当的词来表示其意思的.不过,由于社会生活理念的差异,才会对有些东西,有些语言产生了禁忌,因此禁忌概念是与社会生活密切伴生,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因此,禁忌语的社会功能就主要体现为三种:诅咒、反.表达情感.心理宣泄和释放.

中产阶级是委婉语产生的主要社会基础.处在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由于文化低,不具备有推敲、琢磨的时间与条件,但他们迫切地想改变自身的状况.因此在日常交际中,受社会本身生存法则的影响,提高社会地位的第一步,就是要在语言上就要多下功夫,美化语言,这就催生了委婉语.委婉语的出现掩盖了在日常生活频繁出现的、人们又不愿直接接触的一面,使人摆脱尴尬与难堪的局面.因此,总的来说,委婉语主要有谦卑和礼貌.回避和掩饰两种社会功能.

4.3 目的

禁忌语与委婉语在社会功能上存在着差别决定了它们使用目的的不同.正是禁忌语在社会中的应用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委婉语自然而然地产生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就是说,委婉语的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代替禁忌语.因此,委婉语的使用目的是避讳、增添语言的文采或掩.例如,在经济发展的今天,经济危机是很多国家都不愿提及的,英语国家会把economic crisis说成economic recession,这就体现出委婉语生命力的旺盛.

5 总结

英语禁忌语与委婉语作为两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在表情达意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禁忌现象以及委婉语在所有不同的文化中都得以体现,彼此既有相通也有相异之处.越细致深入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习俗乃至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地使用这种语言.通过两者的比较,我们更能清楚地了解两者在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只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对比研究,才能减少文化冲突,进行成功的语言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2Pormkin, V. et. al.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M].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83.

3〕张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95.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be28558f7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6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