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的历史成因、运作机制、影响

2022-10-16 13:40:3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九品中正制的历史成因、运作机制、影响》,欢迎阅读!
九品中正制,成因,运作,机制,影响

选官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历来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不论 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其作为一种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的手段所突显出来的作用已为历代统治者所洞悉,起到了其 它制度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中国选官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 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虽然各自鳞选的标准不同,但究其 实质有内在的传承性,后一种制度是对前一种制度的扬弃、 批判、继承。本文试以三国两晋南北朝作为一个分析研究的 横断面,浅析一下九品中正制的历史成因、运作机制、影响, 试图探讨九品中正制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制度产物曾经在 中国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一、九品中正制的成因

九品中正制度自曹魏创立以后一直沿用到隋代才加以 废除,目前学界多认为其产生的原因是为了巩固门阀士族, 笔者认为这多有不妥,是倒果为因。九品中正制的创立是魏 晋时代特殊、具体的历史环境所造就的,其原因颇多。但最后 产生的作用却毫无疑问被门阀士族所控制,成为巩固门阀士 族的一种手段,至此九品中正制也失去了其存在的历史意 义,遂被逐渐遗弃——为科举制所取代。 原因一:出于抑制地方大族的考虑

九品中正制度建立的时间在曹丕还未篡汉时,即咸康元 年(220年)《三国·魏志》卷二二《陈群传》载,沈约以为

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1()间最早提到了曹 操时,可见这一制度的雏形在曹操时最早显现。后李重云: 九品始于丧乱军中之政,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 2()这充分说明九品中正制初创之时并非专以血统为评定依


据。在九品中正制出现以前,两汉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以道 德行为为考核评量的标准。到了东汉人们意识到对人物的品 评绝不是一时测验所能得来的,需长时期观察,反复考量。于 是乎便形成了一种乡闾品评的传统。那么由哪些人进行品评 呢,主要是本乡名士。东汉末年的名士皆以人物批评为务,从 他们口中得出的对人物的褒贬,当传达到政府时,可以在选 举上起决定性的作用。《符融传》载,时汉中晋文经、梁国黄 子艾并恃其才智……三公所辟召者辄以询访之,随所臧否, 以为与夺(3)这则事例可以证明当时的名士不但参与,甚 至干涉了政府的用人之权。在名士之中又有特别以批评人物 恰当称著者,他们对人的品评,几乎出口便成定论。这样一来 国家、朝廷的用人权不是掌握在政府手中,而是控制在在野 党的股肱之间,这无疑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巨大障碍。所 以为适应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个阶级社会政治发 展的必然趋势,这种选官状况必然要改变。

传说曹操曾要求许劭给他作一评语,许给他的品评鉴定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这并不一定是事实,但小说 《三国演义》里写到此事足以说明乡闾之议的重要性,而乡闾 之议又掌握在几个名士——“评论家手中,谁要出名先得请 他们捧场。接下来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这个名士是什么背景, 东汉是以豪强地主为基础的封建政权,所以这些名士往往都 是本地大族,或者至少也是与大族有联系的人,总而言之是 大族门阀的代言人。这样发展下去,名士与大族趋于合一,乡 闾清议遂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

东汉察举除了为外戚、宦官所干涉甚至把持外,还有一 股力量也起到左右察举选官的作用,即乡闾清议品评。在东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c27d1f827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3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