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二小松李群玉》《小松杜荀鹤》阅读及答案

2022-04-18 13:13: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书院二小松李群玉》《小松杜荀鹤》阅读及答案》,欢迎阅读!
小松,李群,书院,答案,阅读

《书院二小松李群玉》《小松杜荀鹤》阅读及答案



《书院二小松 李群玉》《小松

阅读下边的诗歌,达成 书院二小松 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此后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念书人。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现在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4 题。

杜荀鹤》阅读及答案

. 以下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李诗首二句, 扣紧题目 “二小松” 着笔, 以“出凡尘” 极言小松的风采,以 “秋烟”

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葱绿的针叶。

B. “自小刺头深草里”的“刺”,一字千钧,不只正确地勾画出小松外形的特色,并且把小松坚毅不屈的性格、英勇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C. “现在渐觉出蓬蒿”的“出”字用得精当,不单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形,并且在构造上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出”是“刺”的必定结果,也是将来“凌云”的预兆。

D.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两个“凌云”,均指小松。小松尚幼小,和小草同样貌不惊人。如能辨别出它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惜、培育,那才是有识见、存心义。

2.“松”作为意象内涵丰富。以下诗句没有表达出诗人高洁质量的两项是

A.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正直。岂不罹凝寒,松柏有天性。

B. 十五参军行,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远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C. 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

D. 结根生上苑,擢秀迩华池。岁寒无改色,年长有倒枝。露自金盘洒,风从玉树吹。寄言谢霜雪,贞心自不移。

E.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3.请简要赏析李诗的尾联“此后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念书人”。

4.在古代诗歌中“烟”是一个有着独到审美价值的意象。 “烟”以其飘浮、不行捉摸的灵巧感, 模糊、掩盖的虚无感以及迷惑、 凄迷而郁闷的诗意, 延引出无穷联想的神奇滋味,令人悟到灵趣和妙趣。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屡次出现“烟”的意象,陶渊明《归园田居》

描绘乡村的炊烟随风飘升 “①”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开头形容海洋上烟波迷惑 “②” ;杜牧《泊秦淮》 用“③” 来描绘淡烟寒水、 夜幕模糊的凄迷情形; 范仲淹《苏幕遮· 碧云天》把“水” 与“烟” 联合起来, 表现塞外秋景 “④” ;王勃《滕王阁序》 说“潦水尽而寒潭清,⑤”。这些借助“烟”创建的境界的确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参照答案: 1(3 ) D 2 BE

3.“此后静窗闻细韵” ,是写庭院里的两株小松, 在细风中细韵轻送。 “细韵” 一词,

在小松的表面、风采以外,又写出它独有的声音,紧扣题旨,并且和“静窗”动静比较,交
















《书院二小松李群玉》《小松杜荀鹤》阅读及答案



相映发。“琴声长伴念书人”的“琴声”紧承第三句的“细韵”,并且将它具象化。“长伴 念书人”, 既充足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怜爱、 赞叹的感情,同时也不着印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语言朴素清爽,句连意圆,与前面内容联合组成了一个新奇而和睦的艺术



整体。

4.依依墟里烟

烟涛微茫信难求 烟笼寒水月笼沙 波上寒烟翠

烟光凝而暮山紫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cabc73c0a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2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