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李白静夜思的原文及赏析

2022-10-22 14:11: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朝诗人李白静夜思的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李白,唐朝,赏析,原文,诗人

唐朝诗人李白静夜思的原文及赏析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

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


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易��王犊注》亦有“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作者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现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作者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作者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作者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将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cfc75fb6c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e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