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

2022-04-19 17:21: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欢迎阅读!
现代性,读后感,后果

《现代性的后果》读书笔记

姓名:尚砚娜 学号:ZY1017117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它是一部优秀的从新的视角来研究现代性的专著,作者独到的分析令人信服。当大家都在关注所谓的“后现代”的时候,安东尼·吉登斯却指出,我们并没有进入“后现代”,而是处于“盛期现代性”时期。现代性是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对于现代性的伴随物,作者作了深刻的分析,对集权主义、生态环境的恶化、核武器的威胁作了详细地分析。此外,还对现代人的心态作了独到的分析,“现代性”进行来比较全面的诊断,并试着开出治疗的方子。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收获。 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现代性是一个十分复杂和难以言说的话题。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历程来看,没有源于文化观念、思想观念的自觉启蒙运动,现代性就不会发生;即便发生了,也不能证明其存在的合法性,不能抵御传统的不断侵蚀,最终无法坚持下来。启蒙及其张扬的思想观念的价值潜在地制约着现代性的生成和发展,使得西方社会的思想家和人文主义者能够直面现代性问题,能够反思、批判现代性的负面价值及其后果。现代性作为一种观念,是欧洲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只有现代的思想才能创造出现代的世界。因而,现代性开始于文艺复兴的思想革命,这一革命又反过来孕育了一系列其他革命——政治的、经济的、工业的、技术的、社会的、心理的和文化的革命。现代性通过众多的机构——公司、学校、官僚、交通、媒体、通讯、实验室以及大城市得以传播。但是,如果没有一个现代的理念的话,大量复杂的现代技术和机构是无法运转的。

最早提出后现代概念的是英国画家查普曼,他在1870年以此指称比法国印象派绘画更前卫的作品。恰好在100年之后即1970年,博德里拉、利奥塔和哈桑等理论家重新启用该概念,宣称在当代高科技媒体社会中,新近出现的变化和转型过程正在产生一个新的后现代。至80年代,他们发出了与现代性决裂的号角,而他们所提供的后现代定义和理论总是互相冲突的。破碎不堪可算是现代理论的明确特征。其唯一的共性是极端的终结思想:哲学的终结史的终结艺术的终结等等是后现代理论家的口头禅。归根结底,后现代理论与查普曼的用意无甚区别,无非是想用以描述一种新的历史现象,或寻求一种新的规范去包容新的理论、文化和政治话语与实践。然而,鲍曼认为,后现代并不简单地意味着现代性的终结而是在新的语境下重新估价和评判现代性。他说:后现代性不过是现代精神以一种长远的、关注的和冷静的眼光注视着自己,注视着其条件和过去的工作,并不完全喜欢所看到的东西,或感受到


变化的迫切性。后现代性在远处而不是从其内部反观自身的现代性。“后现代性就是逐渐与其不可能性相妥协的现代性,是一种自我监控的现代性。如果说启蒙现代性建构了一种理性原则、一种坚信可以进行无所不能的普遍和绝对的追求,那么后现代恰恰就是对现代不可能性的反思和批判。它瞄准现代性的特征——以工具理性来统治世界,以一元来取消多元,以中心来取代边缘,以公共话语和压力来消解私人话语等——予以一一解构。后现代大师德里达认为,话语和法律是可以解构的,但历史和公正是不可以解构的。其学术立场的移易至少表明,现代性作为启蒙理想的追求,并没有消失在后现代扑朔迷离的话语游戏之中。现代性就其精神指向而言,本身就是现代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部现代性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现代性的建构、对抗、沉思和批判的历史。正是在两个层面相反相成的动态平衡中,现代性臻于成熟。

吉登斯把现代性是为当今社会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认为现代性在全球化进程中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用他的话说也就是,正处于高度的激进的现代性时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步入所谓的后现代社会阶段。后现代性意在表明对以认识论为基础,以及由人类物质进步中的信念的一种背离。很多人在褒扬现代性,而吉登斯却从另一个视角向我们介绍了现代性的各种严重后果,包括集权的增长、经济增长机制的崩溃、生态环境的破坏、核冲突与大规模战争的危险等等。在分析了这些严重后果之后,吉登斯探索了人类在面临这些后果时所应做出的选择和对策。

二、现代社会发展的“断裂论”及其性质

历史发展的断裂论与唯物主义无关联,指的是在历史上在过去几百年间出现的巨大转变的研究方法问题,反对进化论,它类似于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大模式的变化。不否认历史的连续性。解构社会进化论,意味着不能把历史看成是一个统一体,或者,不认为它体现了某种组织与变革的统一性原则。

吉登斯认为理解现代性的出发点是: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断裂论”的解释。他认为现代性的出现并非像许多社会理论家解释的那样,是随着某一既定的发展线索内部自身演进的结果,相反,现代性在历史发展中有其特殊的阶段,也就是说,非延续性或者说断裂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他所说的断裂指现代的社会制度在某些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其在形式上异于所有类型的传统秩序。他认为这是诊断今天现代性对我们产生的种种后果的必不可少的开端。

关于断裂性的性质,他认为是“在与现代性的极度推动力,”即现代性的动力机制。他把这一机制分为三个方面:时间和空间的分离;“脱域”机制的发展;知识的反思运用。

(一)形成了现代社会的脱域机制;所谓脱域,社会关联从具体的生活背景


中抽离出来,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象征标志,如货币、资本主义;专家系统,技术体系及专业队伍。

(二)现代社会中的信任的概念,这是本书的核心问题,它与时空机制密切相关。

(三)现代性的反思性,它被引入到系统的每一个再生产基础之内,“所有的社会生活形式,部分地正是由它的行为者们对社会生活的知识构成的,知道了‘如何继续行动’这一点,对人类行动所继承并加以再造的习俗来说,具有本源的意义。 “与系统化的自我认识的不断产生直接相关的反思性,并没有在专业知识和运用于非专业化行动的知识之间确立固定的痗。专业观察者所宣称的知识重新又进入到它所指涉的对象之中,从而又改变着它所指涉的对象。 三、关于全球性的思考

全球化的维度是现代制度的维度在空间领域的扩展,即从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中的四个维度到全球化的制度维度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1、资本主义到世界资本主义;2、工业主义到国际劳动分工;3军事力量到世界军中秩序;4、监督到民族国家体系。从它的理论中,作者意在表明,时空机制所生成的社会结构内在的某种统一性。它构成了现代性的内在统一性。

全球化是内在于现代性的制度特征之中的,以往的社会学并没有完全发现现代性的双重制度特征,而这种制度性特征所内涵的现代性的二面性,实际上是对于风险与信任机制的理解是非常必要的。为何现代性的动力机制与现代性的制度维度结合而产生的二面性的关系,在作者眼中通过二者的张力所表现的缺陷在文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然作者也谈论了现代世界中的风险与危险。作者认为应当驾驭现代性这头猛兽。他所意在表明的是我们并不能完全驾驭它,因为,是现代性的特征内涵的“由于所有这些原因,我们并不能掌握‘历史’,并使其收屈从于我们的集体目标。即使我们在自己的活动中创造了和再创造了社会生活,我们也仍然不能完全控制它”。虽然我们不能放弃这种驾驭的努力。作者从未来导向的社会运动中提出了在反思性中看社会的制度变迁的问题,通过社会运动,我们可以勾画出与现代性相联的四个维度的多重维度。

最后,我认为吉登斯表明了现代性的多种可能性,并没有在本书中给我们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这有赖于我们的自身的能力和实践的精神。在这里,我们没有看到,现代性的进步,也没有看到现代性已经走向了死亡,它正在与我们的每个人密不可分。并使我们为未来的选择留下了疑惑。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d95a147bb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f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