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

2023-02-24 20:31: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欢迎阅读!
内角,北师大,三角形,下册,探索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随笔

张陆

在刚刚结束的我校第八届教学研讨月活动中,我和李老师同课异构了《三角形内角和》一课,下面就我的教学过程以及目标的设置进行具体反思: 一、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大胆猜想。

教学一开始我用生动的动画演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争大小”这一情境,引发学生的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接下来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探讨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也是180,过渡自然且有吸引力。在学生进行测量、计算、拼折,但不能很准确地得出结果。这时利用课件演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拼在一起得到平角的过程,验证了结果。生动的动画演示,将学生带入有趣有益的学习之中,让学生在猜想中受益。

二、合作探究,实验论证,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合作探究,实验论证”,生动地诠释了新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教学环节有三个要点,一是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验证方法,掌握其要领;二是动手操作验证,学生分别用量、拼、折等方法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合作精神;三是进行小结,强化了学生对“结论”的理解与记忆,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三、注重解疑,提升认识,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

“疑”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中启动思维的起点。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容易受图形或物体的外在形式的影响。教学中的两个问题“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和怎么会是一样的? “三角形的形状变了,可是内角和怎么会不变呢? ”很多学生难以理解。教学中,我先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测量并计算他们的内角和,接着多媒体展示一个长方形,一把剪刀沿一条对角线剪开,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再让学生们讨论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学生很快反应说,是180360÷2=180。跟着又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一定是180呢?给学生指出了探究学习的目标。教学中,利用了一个精巧的课件的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自己手中的三角板,学生们答案是肯定的,但有的学生就提出来了不同意意见。她认为手中的三角板很特殊,不能代表所有的三角形,结论还不能成立。这样就让课堂教学到达了最关键的阶段。这时我在黑板上随意画了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让学生们自己上台动手测量,然后再总结结论。效果比预期的要好,学生们都争先恐后的想上前读度数,所以都特别积极。有时为了1-2度的误差而争论不休,有时也为自己精确度数而喝彩,学生们不仅复习了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更是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度数。教学一气呵成,学生们掌握的情况非常好。

但是,回顾这堂课的教学,还有它的不足之处。比如:课前的教具准备不够充分;学生在折纸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后汇报时,我引导小结不够。同时我还在想:小学生毕竟知识有限,在小组合作探究时老师应该干什么?是不停地提示学生应该干什么怎么干好呢?还是


快速浏览每个小组,找到最需要帮助的小组,然后介入其中好呢?再者就是当学生的认知和原有的经验发生冲突时怎么办?在新教育理念下,实际的课堂情境中往往会有很多情况出现。如果我这样做了,我的教学任务就完不成了;如果我那样做了,就可能会偏离我的教学设计,学生的问题可能会让我不知所措。我想,课堂教学是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服务的,教师要勇于放手,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e1afbb1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0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