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考研的建议

2022-12-29 22:26: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跨专业考研的建议》,欢迎阅读!
考研,建议,专业

时下,跨考大军在考研当中非常普遍。考生可以通过跨考步入理想的城市,进入理想的院校,读理想的专业,可以为自己未来的求职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每年有近百万人选择跨专业考研,占考研总人数的60%,大部分名校研院的外校录取人数超过了总人数的70%;跨校、跨专业考研无疑成了当今的一种趋势。那么对2021年跨考的学子们如何完美跨入梦想院校呢? 一、专家分析:跨考常见的三种人群

1.兴趣是成功的前提。大部分考生跨专业考研的原因就是不喜欢之前学习的专业。曹某就是这样的学生,当初选择的是金融学,由于当时报名十分着急,遂盲目选择,导致考研失利。第二次考研就选择喜欢的法学,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如愿,顺利申硕。

2.之前所学的专业比较冷门,就业之路特别坎坷,遂跨专业选择热门的专业。比如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等的考生,就业形势不好,跨专业选择金融学、法学新闻传播学、经济学、人力资源等比较热门的专业,提高今后的就业机会。 3.职场中打滚多年的人士,为了进修,且选择现如今就业形势比较好的金融学、法学、人力资源等热门的专业,因此与大学期间学习的专业不同。 二、跨考考研,专业之间如何转换

据了解,很多学生专业跳槽,有的是为了重新选一个热门专业给将来就业加砝码,有的是为了圆自己的兴趣梦,有的则是为了摆脱自己原来的专业背景。跨考可以使考生尝到很多甜头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涉及地域、院校和专业的跳跃,一旦有闪失,浪费的则是一年的宝贵时光。因此,考生必须理性对待跨考,转专业切忌盲从和投机,要根据自身兴趣、专业特点、未来的职业规划等多个方面理智选择,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准确为自己定位。 1)文科与理工科、医科之间的转换

文科与理工科、医科专业之间的转换,是所有专业间跨度最大的,风险也是很大的。文科属于社会科学,理工医科属于自然科学,两者的学习和研究虽然也有某些相通之处,有某些共同点,但总起来说是差异很大的:首先,文科的思维方式比较灵活自由,偏感性;而理工医科的思维方式更有条理性和规范性、更偏理 性,因此文科生选择理、工、医科非常不占优势;其次,文科专业靠长时间的积累,理工医科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文科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这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把握文科专业内在的理论框架,也更加需要一种悟性。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

2)理工科与医科之间的转换

理工科和医科专业之间的转换跨度风险相对小一些。虽然都属于理性思维方式的学科,但由于它们各自理论性强、应用性强、操作性强,而且还需要严密的科学


规范,所以这些专 业的学生最好还是继续攻读本专业,如果换一个领域,精力会不易集中。

3)文科专业内部间的互换,理工科专业内部间的互换

文科专业、理工科专业内部之间的转换,是专业选择里难度系数最低、跨度风险最小的。大学科门类一致的情况下,学科内的知识是相通的,也有诸多共同点,所以在学习方法模式和形式上都是比较相似的,因而挑战性也小了很多。 三、跨考生考研路上遭遇的各种问题一网打尽

选择跨考考研,就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跨考考研的征途中,跨考生难免会遭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想在打赢这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中,获得望眼欲穿的录取通知书,就必须跨越零基础、短信息、苦心态的三个坎儿。

1.专业基础归零。这几乎是所有跨考生的'通病,因为考生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学科领域,常言道隔行如隔山,本来专业基础薄弱,再加上同有四年专业经验的本专业考生竞争,其难度可想而知。在这里建议跨专业的考生:一定要提早复习专业课,千万不要临时抱佛脚。最新的招生简章、专业目录和指定教材一般都在九月份前后发布,在这之前考生可以参考往年的参考书复习。对于跨考生考生来说,要在短时间内对一个全新的学科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就要一遍一遍的阅读教材。但是阅读并不是盲目的,必须抓住重点,考生可以参考历年真题,根据出题方向来把握复习重点。此外,可以向本专业的老师和同学请教,必要时可以报个专业课辅导班,他们的辅导很有针对性,有利于我们提高复习效率。

3.容易动摇。由于跨考生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很大,难免会产生急躁、不自信、孤独、甚至动摇心理,不少考生不能坚持到最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考研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战斗,最大的竞争对手恰恰就是自己,坚持到底战胜了自己,才能打赢这场耐力战。其实,随着复习时间的增加,有压力是正常的,但是压力过大就应该提醒自己适当的做一些调整了。在对复习效果有一定把握后,这种不自信的心理一般都会有所缓解。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e64e3d6ae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4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