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音乐《长江之歌》

2022-07-17 23:05: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欣赏音乐《长江之歌》》,欢迎阅读!
长江,欣赏,音乐

课题:长江之歌 课时:两课时

教具:磁带、录音机、幻灯片、幻灯机、投影片、投影仪、录像带、录像机、黑板、钢琴、 银幕。 教学目的:

2、《长江之歌》采用了什么样的典型的创作方法。(重复与对比)它们的运用音乐作品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它们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课前音乐播放录像 专题电视连续节目《话说长江》插曲《江河万古流》 二、组织教学() 三、导入新课

2、提问:哪些同学去过长江边? 结合学生对亲历长江边的感受,穿插两首唐代诗人漫步长江边时吟诵的诗句。

其一: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其二: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其中穿插放映两张摄影作品(幻灯片) 3、点题并板书:长江之歌 4、集体朗读歌词

5、在歌词的第一句中唱到:你从雪山走来是哪一座山?你向东海奔去,那入海口又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评价并加以必要的补充)(打开投影仪,放下银幕,打出万里长江图投影片) 备知识点:

源头:青海省 青藏高原 唐古拉山脉的 格拉丹东雪山 河流全长6340Km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


附:世界河流的排名

第一,尼罗河 (非洲埃及);第二,亚马逊河(南美洲巴西);第三,长江 (亚洲,中国)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

流经九省二市 分别是:(指着地图) 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入海口,经上海吴淞口入东海

南宋时,长江以北被金人占领,当时政治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忧愤、抑郁之情下写下诗一首京口瓜洲一水间, 中间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解:京口:镇江。一水:长江。数重山:金山,樵山等。

6、完整的`(录音、磁带) 听完之后,凭记忆唱一唱,哪一句印象最深刻 看谱视唱,在书上标记出有几处出现这一句(4)

7、此曲典型的音乐创作手法采用了音乐素材的重复与对比。

知识点:音乐其它艺术形式的区别:音乐:时间的艺术 绘画、摄影、雕塑、建筑等;空间的艺术

音乐是转瞬即逝的,它有时间限制,美术作品可以一览无余,整体到细部反复欣赏。其有很大的自由性,而音乐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步地由局部到整体按顺序欣赏。这便增加了欣赏理解的困难,作曲家为了统一作品风格,加深主题印象,常常使用重复或变化重复的手法。

但如果只有重复便会给人以单调乏味的感觉(好处:统一)。例:《长江之歌》中的两句,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变化重复。反之一味地进行对比,只会让人觉得花哨琐碎,没有主体。如进行适当的对比,则会给人以一种新鲜感,(统一中见变化) 对比例:第二段(B) 第二句在旋律、节奏和句法上都有所改变,第一句与第二句形成了对比。

课堂提问:音乐素材发展的两种重要基本手法是什么? 重复统一 加深印象,对比变化新的感觉(动力) 通过段落,句法,节奏的平衡和变化。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f11540575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b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