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高中语文教案

2022-10-30 07:01: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阿房宫赋》高中语文教案》,欢迎阅读!
阿房宫赋,语文教案,高中



《阿房宫赋》高中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1、了解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深度的写作特色。

2、理解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3、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教学设想:文字较深,教师适当指导、分析,将字音、词语、章法、思想内容结合起来。2教时。(教案不分课时,操作时灵活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多,原来的宫廷狭小,就在渭水以南营造新宫。工程开始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长期调动的民夫有七十万,直到秦朝灭亡,尚未正式完工,因此宫名没有确定,据说因为宫的前殿所在地叫“阿房”,当时人们便称它为“阿房宫”。阿房宫的规模非常巨大,仅它的前殿就“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汉书》上说,殿前立铜人十二,每个重十二万斤;宫中有天桥向东南通往终南山,山顶筑有阙楼;渭河上架有大桥,向北直达咸阳。公元前206年,项羽统兵进入函谷关,焚烧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灭。阿房宫于是被焚毁。现在的西安市三桥镇南有其遗址。本文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作者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出身于高门世族,是曾做过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的杜佑之孙。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阿房宫赋》选自《樊川文集》,因杜牧有别墅在樊川,故名。杜牧写《阿房宫赋》的目的只是为了怀古吗?学完文章,同学们会有答案的。 二、通读全篇。

三、指导理解。文章共四个段落:宫——人、物——议——鉴 第一段:活用词(北构而西折、未云何龙、不霁何虹;廊腰缦回) 内容理解

1、从第1段中找出秦建阿房宫的背景。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2、阿房宫的总体规模如何?

1






3、具体来看,阿房宫有那些特点?(楼阁多、构造奇、布局巧、桥道美观) 4、写歌舞盛况有什么作用?

2段:词(辇来于秦、朝歌夜弦、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这一段写宫女写了那些内容?写宫女、珠宝为了表现什么?

第三段由描写转入议论。可分三层:先说人心相同,应相互体谅。一句设问是对秦始皇穷奢极欲、强取豪夺的有力谴责。第二层摆出秦始皇的罪证,六个排比句,运用比喻,紧紧扣住阿房宫,进行强烈的对照描写,绘出了一幅幅秦始皇劳民伤财的触目惊心的图画。第三层写到了独夫民贼的下场。

第四段引出了鉴戒主题:六国不“各爱其人”,亡国乃咎由自取,秦不以六国为鉴,得六国而不爱六国之人,终于自取灭亡。今人哀秦而不以秦为鉴,结局就不言而喻!一语破的,将鉴戒之义写得触目惊心,振聋发聩!当时的皇帝唐敬宗只有16岁,却昏聩失德,荒淫无度,“大起宫室,广声色”。作者借秦始皇建阿房宫的题材,用赋的铺陈排比,指出骄奢淫侈必亡国的历史教训,用意在于讽谏晚唐敬宗。

四、板书设计阿房宫赋(一) 宫:建宫背景、宏伟规模

人:歌舞之盛、宫女来源、宫女之多 物:剽掠而来 议与鉴

阿房宫赋(二) 兴建、规模

用途(置宫女、赏歌舞、贮珍宝) 毁灭 原因 教训 四、总结

《阿房宫赋》脍炙人口,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崇高评价。赋,它讲究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南朝梁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f53833592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f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