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2022-12-28 22:04: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欢迎阅读!
复习资料,中国,概论,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 一.分析题

1 分析古代教育思想中,“三纲”“八目”的具体内容,以及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

《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启发,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三纲八目学说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儒家学派的对人的教育的根本思想,其充分肯定了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对人的教育总结出了一个人的修养(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综合素质)是成就事业大小的衡量标准,并且对一个人要成就如何的事业,走什么样的方向提供崇高的指导。正是这种思想造就了中国后世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辉思想。 二.阐述题

2 分析论述中华民族远祖三大文化集团的分布及其整合过程。

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华夏集团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在中华中部和北部的部分地区,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华夏集团内又分两支,一支称皇帝,一支为炎帝。共工氏也属于这个集团。东夷集团的活动区域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即大汶文化,龙山文化,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蚩尤,后羿既是这个集团。苗蛮集团主要活动在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如若向东延伸,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也可归此。伏羲,女娲既是此集团

从大约公元前 3500 年开始, 东夷和苗蛮集团逐渐对华夏集团产生强烈影响。到公元前 3000 年前后, 前两个集团已最早过渡到早期文明时代, 比华夏集团大致早 500 年。从大约公元前 2500 年开始, 华夏集团反过来强烈地作用于前两个集团。到公元前 2200 , 随着苗蛮集团的衰灭 , 终于形成东夷与华夏集团东西对峙的局, 中国历史也进入了成熟的文明时代——夏代。

三集团文化的交互作用影响着、带动着其它各系统文化, 是中国文明形成的关键所在。

三.论述

(3)儒释道三教的主旨与追求分别是什么,举例分析古代文人如何调和三教,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P171


(4)分析论述先秦时期“士的特点,及对现代知识分子的影响。

先秦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士,原本属于统治阶层的一部分,处于贵族的最低等级,他们拥有卿大夫封给的部分“食田’接受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教。平时作为士大夫的家臣,战时充任下级军官。在严格的宗法社会里,士终身依附于卿大夫,不得有丝毫暨越之举,显示出士地位的微贱。而随着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社会变动,改变了士的生活,将他们推上了社会。动乱的时世同样改变了大批王公贵族子弟的命运,随着宗族“礼法’’的逐渐松弛以至瓦解,从而沦落到士的行列,而这批人构成了春秋战国士阶层的重要部分。

士阶层的另外一大来源,是庶人中的佼佼者。实际上在春秋末期以后,士逐渐成为知识阶层的通称,社会不再追究其在宗法等级中的身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争霸图强的政治环境,突出了人才问题的重要性。“朝为布衣,夕为卿相’’的戏剧性身份变化,尤其是出将入相,位极人臣的政治地位,极大的刺激了士阶层的急剧膨胀。士可谓当时社会最为活跃的阶层。

社会的剧烈动荡,使得士失去了生活的保障,但是同时摆脱了宗法的枷锁,不必在依附于王公贵族。

士阶层人格的相对独立,表现在价值取向上,则执着于对”道’’的追求,诸学派的理想虽然各不相同,对’道’的诠解也大有歧异,但以弘道为务,则是各家士人共同的特点。 知识分子存活方式不足一直是中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而中国的知识分子不足要追溯到古代的“士”,早在春秋时期,“士”就被赋予了贵族的身份,他们大多数都参与政治,并且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来辅佐君王,以“道统”来辅佐“政统”。现代学者对知识分子的存活方式的研,主要是通过知识分子对待政治的态度和做学问的方式来说明的,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忽视了对中国文化和思想对知识分子存活方式的影响因素。中国古代的士阶层在春秋时期属于贵族阶层,以“道”来辅佐政治。但在战国时期他们的地位开始发生变化,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士阶层开始与社会上的商人相交往,他们不再以做官为主要的存活方式了。现代知识分子是以政治为媒介来更好的宣传古代所谓的“道”,也就是文化知识和学术思想,因此把现代的知识分子与古代的士相联系来探讨中国知识人的存活方式更加具有传承性。

什么是中国古代士人?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知识分子。古代的读书人叫儒生、儒士,读书人做官,就叫做士大夫。知识分子必须是正直的人,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热心于对社会作出贡献,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书读得多,却用于做坏事,那就不是知识分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士人以及知识分子都应当是在某一领域有所了解、有所建树的正直人士,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士人的特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也就是一种主人翁意识。历史上,那些被后人记住的人都是关注社会的。尤其是社会大动乱的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期士人们都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仅考虑自身,更考虑国家的何去何从。他们都有“主人翁精神”,敢于接受挑战。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是一种大气魄、更是一种大丈夫的作为。中国古代士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不但要思考,更要实践,并且把国事放在了首位。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f7d434584868762caaed5d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