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语文72篇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之《屈原列传节选》(含答案)

2022-06-03 08:37: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课标高中语文72篇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之《屈原列传节选》(含答案)》,欢迎阅读!
屈原,默写,列传,文理,节选

新课标高中语文72篇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之《屈原列传节选》(含答案)

一、必修(10篇)

03《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

《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5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7.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方面。

9.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

- 1 -


新课标高中语文72篇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之《屈原列传节选》(含答案)

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5.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6.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7《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8.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9.其文约,其辞微

10.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11.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12.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3.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 2 -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fb6695b52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7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