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2023-04-12 04:03: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欢迎阅读!
贵州,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地区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 序论

解放前,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在文化、 社会、 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严重滞 后。在中国近代的历朝历代发展过程中,居住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屡屡受到其他 民族的歧视、压迫,在过去的几百年中,他们不断的移居到比较偏僻、土壤比 较贫瘠的地区,在文化、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严重滞后。这在一定程 度上也限制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在贵州 实施以来,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和扶植下,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过 50 余年的奋 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老、少、边、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但与发达地区 (沿 海和中部地区)相比,差距仍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贫困人口相对集中。 现今贵州全省共有 3 个自治州, 11个自治县, 245民族乡。 苗族最多,为 412 万人,其次是布依族,为 247.8 万。而最少的民族不到一万。少数民族分布具 有成片区和交错杂居的特点。少数民族居住地一般在边远山区。

为实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和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需从 实际出发, 结合贵州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 紧抓改革开发和西部 大开发的战略机遇, 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 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 环境构成,人口素质构成,经济产业构成等方面思考分析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发展的特殊性。 二、本论 第一,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构成。 总的说来,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主体是一个隆起在四川盆地和广西丘 陵之间的岩溶山原。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 境内地势西高东低, 自中 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 1100 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 “八山一水一分田 ”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 :高原山地、 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 型,其中 92.5% 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那其中少数民族多分布在偏僻的山区。 这些地区环境秀美,地形多样,旅游资源丰富。

同时这些地区大多是岩溶山区和高寒山区,由于的自然环境相对比较复杂、 自然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从种类上来看,既有气象灾害,也有地质灾害、 生物灾害。其中以冰灾凝冻、泥石流最为突出。在时间上具有普遍性,在地区分 布上具有广泛性,并且具有 群发性。一方面,不同的灾害常交替出现,如大风、 冰雹,洪与涝一般是同时出现,另一方面,又同时诱发病虫害。同时具有频率高 的特点。 从近几年贵州省自然灾害情况看, 各种灾害平均每两周发生一次。 高于 全国每年平均的 18.8 次。 并且灾害程度深。 由于贵州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成了交通通信 发展的瓶颈, 虽然经过多年的建设交通通信得到不断改善。 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 通信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修通了经过黔东南、黔南、黔西南自治州的湘黔、 黔桂、南昆干线铁路和经过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内昆铁路; 所有民族区域 实现乡乡通公路,其中黔南、黔东南通了一、二级公路;对经过民族地区的、乌 江、清水江、都柳江、北盘江、红水河等河流进行了整治和疏浚,改善了航运条 件;民族地区的本地通信网络的日益现代化, 通了程控电话, 拥有了电子化邮 局;但是总体上以铁路、 公路、水路和航空为主要载体的立体交通网仍然相当薄 弱。交通不便仍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

第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构成。

人口素质是各类经济资源中最重要的、第一性的资源 ,是再生性资源。在 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今天, 人口素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正逐渐成为经 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 贵州作为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省份, 拥有丰富的劳动 力资源。但是当今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素质的现状是劳动力人口素质整体水平 不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人口增长迅速, 1998 ,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自 然增长率和人口出生率分别高于全省 22.02 %。和14.26 %。的水平。但是这些地区 由于观念以及基础教育条件不足, 师资力量严重受限, 而且学校大多分散且规模 不大,受教育的程度也非常低。据统计资料显示 ,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初中文化程 度的劳动力仅占 1 9.2%,均受教育程度不足 5年。二是人才流失。人才流动有 一个马太效应,越是人才多的地方, 越易吸引人才,越少的地方越不易留住人才。 人才还需要一个聚集效应, 周围都是水平高的人才, 就有可能更快地长进。 总之, 入世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将再一次面临更大的挑战。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西部地区人才流出是人才流入的两倍以上, 特别是中青年骨干人才大量外流。 几年大量贵州地区的科技人员大量调往沿海及内地, 并多为中高级专业人才。 本来就严重缺乏工程技术、 科研、经济管理、 高新技术人才的少数民族地区雪上 加霜。三是吸引人才的能力低。 少数民族地区待遇低使其对人才的吸引力大打折 扣。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对留住人才的迫切性认识不足。 在用人机制和思想观念上, 都存在许多不足。体制计划经济色彩太浓。

第三,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构成。

经过多年努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显著成就。农业生 产条件的改善使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 2005年,民族自治地方粮食产量达 523.79万吨。肉类总产量 9 1 . 1 8万吨,油料总产量 29.42万吨,烟叶产量 13.54 万吨。制茶业发展较快,打造出了“都匀毛尖”高端产品。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解放以来,贵州不断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发展力度,增加投入,加强技改,落 实重点工业项目,促进了工业生产的稳定增长,现已初步建立起了煤炭、电力、 冶金、机械电子、化工、纺织、制革、森工、造纸、烟酒、建材、食品、医药 工业体系。第三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 。以旅游业为牵引力餐饮、娱乐、住宿等 产业发展显著。

但在这些发展成绩的背后,我们依然要清楚地认识到产业发展滞后与产业 结构的不合理。高新产业发展落后,大量高污染企业和污染密集型企业 , 开始到 这个偏远的省份寻求发展机会,这一方面给贵州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 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环境压力。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属于后发产 业,基础薄弱,设施还不完善。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经济发展策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feb7f8db3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1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