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与客家文化

2022-10-01 17:14: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客家与客家文化》,欢迎阅读!
客家文化,客家

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姓名:陈裕达

客家与客家文化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我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所以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政界,商界,文化界,军界都不乏成功者。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客家人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动地的正气歌。在历次风云变幻的伟大时代,客家人总是冲锋陷阵,勇当排头兵。在近代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中,立下了不朽功勋。客家作为汉民族的一个优秀民系,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仁人志士、文武将才、英雄豪杰、政界精英、商场巨子、文坛泰斗、科技奇才……从古至今,一个个客家名人活跃在神州大地乃至世界各地。

说到客家名人和客家骄子,人们会不假思索地想到这些人的名字

在政界和军界的有: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朱德、叶剑英,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前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新四军军长叶挺,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司令刘亚楼,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杨勇;以及南宋承相、民族英雄文天祥,抗金明军统帅袁崇焕,近代洋务运动先驱丁日昌,清代爱国诗人、外交家黄遵宪,清代抗日保台义军副统帅丘逢甲,首任驻日本国公使何如璋,民主革命家廖仲恺……

在文化界和科学界的有:唐代诗人、文学家张九龄,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中国现代史学大师陈寅恪,现代杰出文学家郭沫若,现代艺术大师林风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病理学家梁伯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物理化学家黄子卿,两院院士、桥梁专家李国豪,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学家黎尚豪,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中国科学院士王伟松,国际著名化学家潘毓刚……

在海外的有: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现任总理李显龙,泰国现任总理他信,印尼华族领袖吴能彬,香港著名实业家曾宪梓,香港著名实业家田家炳,张裕葡萄酿酒公司的创始人张弼士,等等。

客家女中豪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位女将军李贞、世界速滑全能冠军叶乔波、戏曲表演艺术家黄婉秋、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等人。

这些优秀的客家儿女为国家为民族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是客家人的骄傲。对于这些客家骄子,不仅仅客家人效为榜样,所有炎黄子孙也会铭记在心

独特的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其核心在于团结和奋进。这在客家迁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诸方面都有很突出很具体的表现。客家先民在艰苦坎坷的南迁过程中,磨练出艰苦创业、吃苦耐劳、奋发进取、崇文重教、守望相助、崇尚节俭、坚韧不拔、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

历史清楚地表明,客家人的迁徙,大多是由人口稠密、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向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的偏远荒蛮地区而转移的。这些来自中原汉族的客家先民们,在辛勤耕耘创立新的家园的过程中,不断与南方的百越族(主要是畲、黎、瑶等族)融合,不仅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群体,而且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一方面,他们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极为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习俗的完整保存,并以共同的生活样式、习俗、信仰和观念将自己紧密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文化的最鲜明特色


在于:

崇尚华夏正统文化。翻开客家人的族谱,或者观赏客家民居的门联,会发现各家各户都有着中原的郡望。如陈姓出于颍川,李姓出于陇西,王姓出于太原或琅邪,谢姓出于陈郡或陈留,何姓出于庐江,黄姓出于江夏,杨姓出于弘农,等等。虽然这类家谱的记载有的虽经不起推敲,有点像文瑞老师所讲,是为了抬高自己家族的地位而去杜撰或者攀附,但却说明客家人从心底深处以来自中原而感到自豪。在迁移和开发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正是靠着“崇正”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建成了自己的新家园。以台湾客家新移民为例,他们一方面依赖与弘扬客家原乡文化,如“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顽强地沿用方言乡音;并按原乡的家族和宗族形式重新组织家族和宗族,民居建筑也仿效原乡的形式。现在,许多创业有成的客籍华侨,在总结自己何以成功时,也觉得是得益于客家崇正精神。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接受和发扬客家崇正精神,他们一次次携儿带孙回到大陆原乡祖籍地乃至中原发祥地寻根认祖,并发起一次次公祭客籍母亲河的活动。

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客家人特别看重读书人,有“茅寮出状元”之说。在客家人看来,要想改变境遇,惟一办法就是勤耕雨读,金榜题名,走仕途之路。只有通过读书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跻身于官宦行列,才能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所以,家境再困难,即使是讨饭也要供子弟读书。为了望子成龙,光耀门楣,客家人往往集中全家族、全宗族的力量来培养子弟读书。到过客家地区的人一定会发现,其家族祠堂前立有许多石旗杆,那便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明证。那些石旗杆是族中子弟中举人、中进士的标志,有多少石旗杆,就说明族中有多少人获得了举人、进士之类的功名。现在,读书上大学不再是个人成功的唯一道路,但作为客家人,我还是能感受到崇文重教的浓厚氛围,自己也正是在这种氛围里长大的。小时候常常听祖辈父辈们讲述有关读书好处的劝学童谣谚语,而今依然记忆犹新。童谣《月光光》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种田怕税重,不如去读书。读书有官做,大家都欢喜。还有童谣《蟾蜍啰》:蟾蜍啰,咯咯咯,唔(不)读书,冇(没)老婆。山鹁鸠,咕咕咕,唔读书,大蕃薯。

守望相助,崇尚节俭。客家人讲究一个“义”字,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他们认为,要想在新的客居地立足,必须面对重重困难,团结互助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他们提倡“天下客家是一家”,要求客居他乡的同族人或同宗人精诚团结。而且信奉“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人值得十人当”“帮来帮去,石头变豆豉”。由于客家人崇尚团结,直到今天,在客家人的婚丧红白帖中还保留了用“帮”字的古风。客家人很能吃苦,“一条扁担走天下”是其坚韧顽强精神的真实写照。客家人还有崇尚节俭的美德。有这样一条谚语:“山精山角落,新衫底下着”,说的是客家人把旧衣服套在新衣服上穿,以旧衣保护新衣。由此可见,客家人的生活是多么的节俭。

独特的语言。小时候,听村里的老人说,我们的客家话是最正宗的中原音,当时心里还存疑,中原那么远,怎么可能会有关联呢?章太炎在《客方言•字》中从语言学的角度,证明客家话源于中原,保留河南中州音韵,是河南的官话,也是土话。客家话的起源已经无从细细考究了。但是,无论它属于哪一个语系,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来源于最远古的中原的语言,因为时至今日,在客家话中仍能找到很多古音。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小小的秘密:如果你读唐诗宋词觉得有些诗句不押韵,你用客家话去读,十之八九能押韵!客家话是汉语言八大方言之一,客家方言的分布地域很广。各地的客家人,虽然所说的客家话有些差异,但相互间不会出现交际上的困难,因为尽管客家话有许多不同的变体或着次方言,其基本特征却大体相同。所以尽管有些口音不同,但客家人之间沟通不会有太多的语言障碍!

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且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正是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对原有文化的眷恋。同时,


也正是由客家人有很长一段漂泊流离的经历及到达定居地以后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从而锤炼出客家人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开拓的精神、勤劳朴实的品格及善于用血缘、亲缘、地缘等各种条件建立同宗、同乡、同一文化内相互合作关系的团体主义精神。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确保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实现由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需要。正是由于他们在不断迁徙中求得了生路,寻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所以才使得客家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出了“人唔辞路,虎唔辞山”“命长唔怕路远”“树挪就死,人挪就活”的价值观念。

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正是这种向心力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灿烂的文明带到南方播衍而不被迁徙地的土著同化。江西赣南,广东梅州的多层围垅屋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筑,既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这些文化印记无不闪耀着中原文明崇文尚武、耕读传家的精神光芒。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07bd1333b3567ec102d8aa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