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的文化发掘与客家工坊的出炉

2022-08-23 11:08:5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客家的文化发掘与客家工坊的出炉》,欢迎阅读!
客家,工坊,发掘,出炉,文化

客家的文化发掘与客家工坊的出炉

——陈世松教授的新的发力点

(陈世松,四川客家研究中心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移民与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员 教授 研究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学术转移,成果丰硕

著名学者陈世松教授1999年因年龄关系辞去四川省社科院领导职务后,开始将学术主攻方向转移到客家文化研究领域,凭着一种执着,在他的主推下成立了四川客家研究中心,从此改变了客家族群的学术研究尚无多少文献资料可查,更多是建立在大量的田野调查基础之上 的现状。

陈世松教授遵循“考证客家源流,发扬中华民族客家族群历史文化”的宗旨,在四川客家中心成立后,带领中心人员踩田坎,穿树林,坐茶馆,常年考察在充满勃勃生机的乡间田野上。在考察过程中不断探索并终于找到了客家文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路子。

四川客家中心成立不久,在陈世松教授的促成下,便成功地把成都洛带镇打造成了“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成都龙泉区实现了“客家文化”“桃花”的联姻,使“一节一会”成为龙泉对外的宣传品;2005年“世界客属第20届恳亲大会”在成都举行„„作为福建永定移居四川的第八代客家人的陈世松回望在自己用汗水和心血换来的丰硕成果,乐在其中——客家文化的研究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源泉;客家文化的研究可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为了将四川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转化为有效的文化资本,让客家文化“动”起来,让客家文化与客家产业结合起来,提出了向下、向小的独特的学术理念。

田野考察, 意外发现

2008年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在隆昌从事客家饮食文化研究时,听说县城外的山川镇汤圆店附近有一家生产调料的作坊,该作坊的调味品极具特色,用客家传统工艺制作,生产的醋叫客家家醋,生产的酱油叫客家酱油,特别好吃,但产量不高,只供应本地周围的人。这一信息引起了陈世松教授的注意,他知道:隆昌,川东门户,四川客家大本营,四川200多万客家人,隆昌就居住了25万人,占到全省客家人数的十分之一。

他敏锐的意识到又一个新的发力点来到了。

年近古稀的老人啊,在川南8月,不顾天气炎热,亲自带领客家中心的专家学者,来到了“中国石牌坊之乡”隆昌县,来到了山川镇,在考察中证实,这里是隆昌客家人的聚居地,是隆昌多个客家方言岛之一,在这里不断地考证出客家会馆、客家宗祠等地面遗存,还考察出了客家谱牒、族谱,神位流传的轨迹,见到了隆昌糍粑、隆昌“九大碗”,这正是客家人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据说,这里的“九大碗”所用的调料多数都是汤圆店附近那个小作坊酿造的。


时近中午,陈世松教授在隆昌二中退休教师、隆昌民间客家研究人士曾一书先生的引荐下,来到了汤圆店附近的小作坊——隆昌县山川镇石头汤食品厂。小作坊坐落在一片开阔的田野中,周围一片绿色,几口池塘碧波荡漾,远远望去小作坊整整齐齐摆放的坛坛罐罐在阳光下特别醒目。

还没有到小作坊,一阵微风吹来,一股特有的发酵了的气味扑面而来,令陈世松教授兴奋不已:几十年都没有闻到这样的气味了!

迎接陈世松教授一行的是一个带着眼镜的30几岁的小伙子。小伙子让一行人先进屋歇歇,陈世松教授却站在外面不肯,他被那些大大小小的陶罐吸引了,这些陶罐为什么放在泥土里,周围长满了杂草,老板为什么不铲除呢?每个陶罐上都有编号,有的敞开,有的用瓦盖盖住,这又是为什么?这就是客家的传统酿造方式?„„

在这次实地调研中,陈世松教授带着学者的眼光观察审视考证, 揭开了小作坊鲜为人知的独特的价值。

小伙子刘胤道,36岁,乃客家传人,小作坊主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d64f3e4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6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