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之舌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

2023-02-27 11:08: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三寸之舌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欢迎阅读!
成语故事,造句,典故,解析

三寸之舌的典故:

公元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请求援兵,同时缔结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20个文武双全的勇士同去,但挑来挑去,还缺一个人。 后来,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自己推荐自己。平原君觉得平时对他毫无印象,考问了他一番后,勉强同意他一起去。

貌不惊人的毛遂,其实是个能言善辩的人。到楚国后,他和同行的19个人谈论起天下大事,头头是道,大家对他的学问和辩才都佩服不已。

平原君与楚平王会谈那天,两人从早晨一直谈到中午,还未谈出结果。19个门客十分焦急,毛遂便自告奋勇上殿去看看情况。

毛遂按着剑从容不迫地走上了台阶。楚王瞧不起他,要他退下去,他却紫握剑柄,大步走到楚王面前说:“大王敢当着我主人的面对我如此无礼,不过是倚仗楚军人多势众罢了。现在您跟我距离不到十步,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手里,楚军再多也没有用。

接着,毛遂义正词严地从历史到现实分析了楚、赵两国的关系…说明赵国派使臣来缔约联合抗秦,乃是为了救助楚国,而不只是为了赵国自己。

楚王觉得毛遂说得有理,就与平原君一起举行了缔约仪式。这样,联合抗秦的大事圆满办成。

平原君带一行人回到赵国后,和人谈起毛遂这次的功劳,感慨万分他说:“我今后再也不敢谈论识别人才的事了。我识别过的人才,多达上千人,少说也有几百人。自以为天下真有本事的人都逃不过我的眼睛,但却偏偏没有识别出毛遂先生的才干,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地位重于九鼎等国宝。毛先生对楚国的那一席话,胜过了百万雄师! 从此,毛遂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被奉为上宾。 三寸之舌的汉语词典解释: 释: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法:作宾语。

三寸之舌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 近义词:三寸不烂之舌 反义词:无

用三寸之舌造句:

1 张仪以三寸之舌纵横天下。

2 他凭着三寸之舌,使许多人听信了他的谎言。

3 诸葛亮在东吴,凭借三寸之舌,说服东吴君臣,完成了联吴抗曹的重任。 4 三寸之舌能驱使五尺之躯。 5 他凭三寸之舌说服了班主任。

6 阿寺凭着三寸之舌,将古丽西的身世完全常识化了,还整出了一段让人心酸无比的故事。

7 一言定邦,一言安邦,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话用在凤轻尘身上,最是恰当不过。 8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216759a6c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1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