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建筑

2023-03-19 21:25: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侗族建筑》,欢迎阅读!
侗族,建筑

风雨桥是可以与鼓楼媲美、展现侗族文化灵性的建筑物。

风雨桥,又叫花桥。侗族自古以来临水而居。为了行走便利,侗家人会在寨河上架起一座或数座桥,一般是建在寨河的下游。据说如此也可以将从上游流来的福气好运拦聚到寨里。侗家人对桥址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侗族将山脉、河流视为“龙脉”,认为“龙嘴”是安寨的最佳地点,而风雨桥是用来贯龙脉、导龙气、领水口、存财气的。这中间就包含着侗家人祈愿自己的民族家族生存兴旺发达的潜意识。

侗家的风雨桥,不仅可以便利交通,还可以为行人遮风避雨,因此都是“廊桥”。特别是“南侗”地区,这种杉木组合的托架支梁式木桥,建造得式样繁多,工艺十分复杂,装饰非常讲究,大大超出了桥的实用性功能。即使是一些偏远村寨很简单、很短小的风雨桥,也至少是二重檐以上的、结构骨架复杂的“廊桥”,廊顶上会竖起一个或几个多重檐的亭阁式宝顶。桥、廊、楼一体,远远看去,就像是带鼓楼的长廊。在有的村寨,比如黎平的肇兴大寨、榕江的车江大寨,在鼓楼的附近都配建有风雨桥,有的索性就是没有溪河的旱地风雨桥。

风雨桥之所以又称为“花桥”,是因为桥内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彩绘装饰。桥的长廊两边,立有带长凳的栏杆,专供行人歇脚避风雨,寨民休憩娱乐,年轻人谈情说爱。抬头四望,桥的长廊、重檐、亭阁内,无处无彩绘,有的廊内还挂着匾额、字画。中央的亭阁里,供奉着“祖母神萨玛”,也许还有桥神。在那些多重的檐口、攒角和瓦脊上,也都有彩绘,或吉祥动物塑像,或葫芦宝顶。有的桥头还立有建桥记事碑,记述这座桥的修建历程及捐助人姓名。

最壮观的风雨桥,是黎平的地坪风雨桥。这座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桥,是侗乡建筑中的精彩之笔。它始建于清朝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七月,桥长54.6米,桥宽4-5米,桥身距水10米,一墩两孔三楼,中间的一个桥楼是宫阙式五重檐四角攒尖顶,青瓦屋面,高达5米多,顶上高耸葫芦宝顶;桥身两头各有一座三重檐桥楼,楼高3米。每座桥楼的翼角、楼阁和屋脊等处,无处不是二龙抢宝、双凤朝阳一类的吉祥泥塑;而内部的廊柱、壁板上,则无处不是民族风情及历史掌故的彩绘图案,宛如一卷卷打开的连环画卷。与鼓楼的建筑工艺一样,风雨桥的结构也非常巧妙,它的大小柱子、枋、椽、檩、板、凳、栏杆、扶手等等,全部使用杉木穿榫构成,无钉无铆。如此精湛的工艺,完美的形式,再次充分展示出侗族人民非凡的建筑艺术天赋和高超的实践能力。

侗家人建风雨桥的如此“铺陈”,的确让不少外来参观游览者大惑不解。或许,从风雨桥上最常见的装饰物“龙”上,可以找到答案?侗族的先民来至“百越”,越人近水,龙是其图腾。侗家人建在寨边河上的大大小小风雨桥,从远处看,不就是一条条大大小小的“龙”?侗族人民是否就是要用这种方式,唤醒族人深藏于心底的关于祖先来去历程的记忆?

侗家人说:“鼓楼通天,花桥接地”。仔细看看眼前这一个个侗寨的整体布局,你会发现,他们的寨子就是一条“龙”„„是鼓楼和风雨桥,把小小的侗寨与大千世界、与宇宙万物接通,联为一体的。这就是侗家人心中“龙”的意象。“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被他们用无以伦比的建筑艺术曲折地展现在世界面前。 侗族鼓楼文化

“鼓楼文化”,是以“侗寨鼓楼”为代表,含鼓楼、戏楼、花桥(风雨桥)等侗族建筑在内的民俗建筑文化体系。贵州东南角的黎平、从江、榕江一带是侗族的高度聚居区,历史上,其地曾以“峒”为行政单位,故将其地村民称之为“峒民”“硐民”或“洞民”。据说,这是侗族称谓的由来。侗族自己,则自称“甘”

侗寨鼓楼酷似一棵大杉树,村民称为“遮荫树”,可见它来源于自然,是仿生学在建筑文化中的具体运用。侗寨鼓楼与汉族地区的鼓楼不仅造型各异,功能亦不相同,前者既是侗族村民聚众议事的社会活动中心,又是政治、文化活动场所。侗族村民认为,鼓楼有十大用途:一、聚众议事:遇有大事要事,集体商议决定,人们叫做“起款”“款众”“款首”主持下制定“款约”“款约”通过之后,刻碑勒石,立于鼓楼中。二、击鼓报信:遇有重大事件,登楼击鼓召唤,众人闻声而至。击鼓报信有报警报喜之分,村民可从鼓声得知是警是喜。三、排解纠纷:村民之间发生纠葛,需要众人帮助排解,便聚集在鼓楼里


裁决。如有什么人犯了过错,需要当众处理,也在鼓楼里进行。四、对唱大歌:“大歌”是一种“一领众和”的多声部无伴奏民歌,在可以开亲的男女歌队之间对唱,气势磅礴,观者如堵。五、摆古休息:农事之余,村民聚集在鼓楼里,夏天小憩纳凉,冬天烤火取暖,老人给后生讲述历史故事,传授生产技能,教唱侗歌、侗戏。六、吹笙踩堂:逢年过节,村民在鼓楼坪上或鼓楼里的火塘边,吹芦笙,踩歌堂。七、存放芦笙:在下种以后一段时间里,为了不误农时,将芦笙音孔用棉花塞紧,存放于鼓楼内。八、拾物招领:村民拣到失物,不知失主是谁,便放在鼓楼里,任失者自领。九、悬挂牛角:村民将斗死或老死的“斗牛”的犄角悬挂在鼓楼内,作为村民团结、村寨富有的象征。十、施舍草鞋:为方便过往行人,将草鞋挂于鼓楼柱上,任行者取用。

在贵州300多座侗寨鼓楼中,从江县的“增冲鼓楼”是年代最早、体量最大、工艺最精的一座。此楼建于清初,为十三重檐八角攒尖顶结构,通高20余米,占地100多平方米,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其附近,建有一座风雨桥,也是“增冲鼓楼”的组成部分。大概为了不与鼓楼争主角,心甘情愿当配角,不雕不绘,朴实无华,仅在桥头雕塑吉祥动物作为“保护神” 侗族喜欢唱侗戏,侗寨里头戏楼多,有的寨子多至四五座。侗寨戏楼多建于寨子中央,与鼓楼、歌坪紧密结合,构成侗寨的“心脏”。侗戏为著名戏师吴文彩首创。由于侗戏是在侗族民歌和民间故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群众基础好,很容易普及,故而大批戏楼应运而建,仅从江县目前即有100多座。 侗寨戏楼是用侗乡盛产之优良杉材建成的,楼面多盖杉树皮,有的也盖小青瓦。盖瓦的楼脊上,正中彩塑二龙抢宝,脊端精雕鸱吻鳌鱼,翼角高翘,潇洒飘逸。戏台面阔1314米,进深78米。台前罩面枋上多有木雕,饰有游龙飞凤、人物故事、花鸟虫鱼,五颜六色,琳琅满目,富有浓厚的民族风格。侗寨戏楼有个共同的特点,即多半建于鱼塘上。此举不仅节约用地,还便于防火防潮。特别有趣的是,台上演戏,台下养鱼,人欢鱼跃,相映成趣。

侗族喜欢住水边。溪涧纵横,流水潺潺,小桥人家,是侗寨风光的一大特色。有河有水便有桥,河多水多桥自多。据不完全统计,仅黎平、从江、榕江三县即有各式各样的风雨桥300余座。桥本是水上交通设施,但侗寨风雨桥除了作为交通设施使用外,还有装点江山、培修风水等功能。侗族风俗认为,村头寨尾修建风雨桥,可以保住寨子里的财富不随水流走。侗寨风雨桥不仅是富有的象征,还是富有的保障。

许多风雨桥,彩塑彩绘,花花绿绿,人称“花桥”。在众多的花桥中,黎平县的“地坪花桥”最为壮观。桥横跨南江河,全长57米。桥上建有长廊,廊上建有3座亭子,中间一座酷似鼓楼,人称“花桥鼓楼”。在这座风雨桥的长廊内和花桥鼓楼上,绘有20多幅侗乡风俗画,诸如侗姑纺纱、侗姑织锦、激流放排、吹笙比赛、双牛角斗、行歌坐月、南江小景等等。地坪风雨桥于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贵州东南部的黎平、从江、榕江等县,居住着一个与众不同的民族——侗族。侗族多依山傍水而居。侗寨的鼓楼和风雨桥,作为侗寨的标志,虽然不是民居,却是以民居为主的侗寨所不可缺少的公共建筑物。

鼓楼是侗寨社会、文化、政治的中心。整个鼓楼全用杉木榫合而成,不用一钉一铆,也没有一个木楔,结构奇巧,造型美观。鼓楼平面多为八角形,立面为十一或十三重檐,上部楼顶呈六角或八角攒尖形,顶端是连串葫芦形铁尖,象征着崇高与权威。四周木格和木雕工艺复杂精巧,形式多样,建造巧妙而富有美感。中部的层层叠楼为鼓楼的主体部分,一般为六角,也有四角或八角的,突出的翼角上多饰有兽头。楼下部是全寨人议事、休息和社交的场所,楼内雕梁画栋,图案精美。

风雨桥,又名花桥,建于村前寨后溪流之上,它既是桥梁又是人们遮阳避雨、休息纳凉的地方。花桥以两条桥廊将几座桥楼连接为一体,桥楼翼角饰有套兽,楼廊顶脊装饰鸳鸯、鸾凤等各色飞禽,楼内绘有各种图案。桥廊两侧有梳齿形栏杆和长凳,构造精巧,风格独特。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219e2caa1c7aa00b52acb6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