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宗派

2022-10-17 21:17: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佛教宗派》,欢迎阅读!
佛教,宗派,中国

中国佛教的宗派

三论宗:以研习古印度高僧龙树及其弟子提婆所著《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而得名。因西域高僧鸠摩罗什最早传艺“三论”,故被尊为初祖,经弟子传承,到隋代的吉藏而集大成。其基本教义是主张万物虚幻,但凡俗人认为是真实存在的,修道者即认为是空无实体,这就是真、俗“二谛”。既然万物“非有非无”,则一切“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这就是“八不偈”。唐贞观八年(公元625年),这一派经朝鲜僧人传入日本。

三阶宗:也称“三阶教”“普法宗”,祖师为北朝的信行,所依据的经典是《大方广十轮经》和《大集经》等,其教义是把佛教按时期、处所、人众分成三个阶段,认为既不能遵守戒律,又不能领悟佛法的众生处于第三阶段,必须提倡苦行忍辱,消除罪恶,甚至死后还要以身布施,把尸体供鸟兽食用,然后收骨起塔。认为一切佛像是泥龛,不须尊敬,一切众生是真佛,所以要尊敬;主张不念阿弥陀佛,只念地藏菩萨。这些宗旨与当时佛教界的理论和行持很不协调,因此不断受到打击,屡遭禁绝,到宋代归于湮灭。

天台宗:因其创立地在浙江天台山而得名。上承南北朝的慧文法师,其实际创始人为智 以《法华经》为教义依据,故又名“法华宗”。智 生于南北朝,陈太建七年(公元575年)入天台山修行,创建国清寺。其教义主张诸法实相,万物相通,一心具有三千世界,即千差万别的事物反映了真如法性的本质,因而万物皆由心生。到唐代,有名僧湛然,提出“无情有性”即草木山石也有佛性。湛然传道邃、行满。后经日本僧人最澄传入日本。12世纪初,日本僧人日莲又据《法华经》创立莲正宗,现在活跃于日本社会的创价学会,就是日莲正宗的分支。

华严宗:这一派所依据的经典为《华严经》,故名“华严宗”。其始祖被认为是隋末唐初的杜顺,杜顺以长安终南山华严寺为道场宣讲教义,死后即葬于寺内,其塔仍存。但这一派直到三祖法藏才正式形成。法藏又称“贤首国师”,这一派又叫“贤首宗”。其教义主张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客观世界只有在主观世界感觉到它时才存在。唐开元年间,经新罗僧人传入日本,创立日本华严宗。

法相宗:其理论在于深入辨析一切事物(法)的种种表现(相)及其产生的原因,故名 “法相宗”;创始人为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因他们师徒居于长安慈恩寺,故又名 “慈恩宗”由于这一派主张万法唯识(主观精神),心无外境(客观世界),因而又叫“唯识宗”。它所依据的经典是《瑜伽师地论》和玄奘本人所著的《成唯识论》,故此,也叫“瑜伽宗”。这一派习经的特点是通过繁琐的心理分析来论证客观万物是人的主观精神的派生物;同时又主张并非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这也不会受到都想成佛的一切众生的欢迎,所以历史不久即告衰微,几成绝唱,直到近代才又受到人们的重视。

律宗:是以研习和传持戒律为主的一个宗派,其依据的经典是《四分律》,因其实际创始人道宣住在终南山,所以又称“南山宗”。律宗的理论比较简单,他们把戒律分做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部分。戒法指佛制定的戒律本身,戒行指遵守戒律的具体实践,戒相指戒律的具体表现,戒体则指受戒弟子在从师受戒时内心的感受。道宣的著作很多,著名的弟子有弘景等人,弘景的弟子就是鉴真,东渡日本传戒。创立日本律宗。

净土宗:是以专修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净土的一个宗派,故称“净土宗”。因传说西方净土的七宝池中长满莲花,凡往生西方净土的人,先投生莲花之中,后莲花开放,该人便生活在净土中。东晋名僧慧远曾组织一些人专修净土,自结“莲社”,因而又叫“莲宗”。这一派依据的经典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以北朝东魏时的昙鸾为初祖,他晚年住在汾州石壁玄中寺(在今山西省交城县),弘扬净土佛法。到唐代有道绰、善导,以玄中寺为道场,继续弘扬净土教义。道绰死后,善导往长安讲经,死后弟子为他建寺,即唐诗中所描写的香积寺。12世纪,日本佛界据善导著述,创立日本净土宗。


密宗:也称密教,其研习经典主要为《大日经》《金刚顶经》等多部,自称受大日如来佛秘密传授教旨,故称“密宗”。这一派在中国的形成,始于唐代的三位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三人在华传法,甚受朝廷礼敬,不空尤甚,为唐玄宗、肃宗、代宗三代国师。他以长安大兴善寺为道场,译入很多秘典。不空弟子以千万计,其中惠朗、惠果成绩最著。惠果以长安青龙寺为道场,唐代诗人贾岛曾出家于此,“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即此地。日本僧人空海就学于惠果,回国后创立了真言宗。

禅宗:禅是巴利语jhana和梵语dhyana音译“禅那”的简称,本意是思想修养、静虑定心,本为印度佛教的一种修炼方法。传入中国以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宗派,产生了一套理论体系和修行体系,成为佛教中国化的最典型的产物。禅的意义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这叫禅。它的特点就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主张我心即佛,识心见性,以心传心,因而不用背诵经卷,只要坐禅修行即可。谱系以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为初祖,并以历代传承的袈裟和法钵为信物。菩提达摩于南北朝时来到中国,入嵩山少林寺修行,相传他面壁十年,终日不语。后将衣钵传于慧可,是为二祖。今少林寺有初祖庵、二祖庵,传即达摩和慧可坐禅之处。慧可传于僧璨,为三祖,入皖山(今安徽省天柱山)设道场,今称三祖寺(在今安徽省潜山县)。弟子道信继承衣钵之后,往破额山(今湖北省黄梅县西山)传道,今为四祖寺。道信弟子弘忍,又往冯茂山(今湖北省黄梅县东山)传法,今为五祖寺,寺内真身殿为主殿,原有弘忍真身,现只存塑像。弘忍门下首席弟子神秀,本可继承衣钵,但弘忍让弟子们各作一偈以表示自己对禅的见解。神秀先作一首:“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时烧饭僧慧能也作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见慧能见解透彻,遂秘密将衣钵传给他。慧能得到衣钵,随即南下,至广州光孝寺,见众僧争论风吹幡动的问题,一说风动,一说幡动,慧能认为是心动,被众僧礼拜为师,往曹溪宝林寺(今广东省韶关市南华寺)传法,是为禅宗六祖,佛教所称“曹溪门”即指此,据传慧能在南下以后,曾在广东省四会市隐藏多年,其地今有六祖惠能寺。慧能在南方传法,主张“顿悟”,即为“南禅”;神秀先在荆州,后往长安,主张“渐悟”,即为“北禅”。其后,北禅衰落,南禅兴盛,成为禅宗主流,后来又分成“五家七宗”,即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等五家,加上由临济宗分出的黄龙派和杨岐派,合成为七宗,流传非常广泛。

宋元以后,佛教各宗相承发展,尤以南禅影响最大。到了清代,统治阶级为了笼络西藏、蒙古等地少数名族的贵族阶层,安定边疆,转而重视喇嘛教,因而喇嘛教在内地有了很大的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2dd03f75f0e7cd1852536a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