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在

2023-03-08 19:31: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让教师在》,欢迎阅读!
教师

让教师在“田野式”教育科研中成长

—— “新世纪教师继续教育创新研究”之子课题结题报告 吴江市黎里中学课题组

江南水乡古镇黎里四面环水,人杰地灵,系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的故乡,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让古镇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洋溢着久远书香味道的古镇在新世纪的教育改革浪潮中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勇往直前。作为古镇唯一的高级中学,吴江市黎里中学充分利用人文环境优势,确立以科研为先导的治校方针,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先导作用,教育科研带动教师成长,从而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正如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现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所提倡的: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应该走进教育实践这片广袤的“田野”,对教育的研究应该是真实的,原本的,甚至是原始的;是开放的、丰富的,是从教育生活里获取最真实的资料,进而加以研究。有效发挥教师作为一线教育实践者、教育田野“耕耘者”的优势,将教育科研与教师教育生活结合起来,正是黎中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切入点。 实践篇:在“田野”中研究

为了防止教师参与科研形式化、研究热情低落,课题组把握三个“贴近”,展开各种活动,使教师教育科研牢牢扎根于教育实践这片“田野”,变过去的教师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使教师将参与教育科研转化为自身成长的一种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科研中享受教育教育践中体验科研带来的激情与快乐。

1、贴近学生,爱学生是教师参与科研的动力源泉。学生是教育关注的核心,将研究的视角投向学生,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教师每一天,每一节课、每一次作业批改都在“认识”学生、与学生交流。对热爱学生的教育研究者来说,这些普通的细节都是最鲜活、最有生命力的研究资源。研究学生,让每一位老师都具有一双“慧眼” 张海云老师在平时接触学生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在生活中有许多苦恼,比如上课越是想听懂越是听不懂,越是想记住越是忘得快;总感到生活单调乏味,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有时,明知道眼下该干什么,可就是不想着手,即使强迫自己集中注意,也是“眼望黑板,心在窗外”;知道自己成绩下降,可还是看到课本就心里烦乱等等。根据这些现象他写了《关注中学生心理疲劳现象》一文,通过阅读资料、学习理论知识,给陷于困境中的学生以阳光般的帮助。

还有不少老师坚持写教育手记、教育随笔将每一天与学生接触的闪光片段记录下来,这样的记录不仅仅是记录着他们的教育生活,更是记录着师生共同成长的脚步。汪湘贵老师写的《别忽视学生对你的启示》姚丽凤老师写的《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郑梅老师写的《用爱心唤醒学生的自爱》等虽然写的都是自己教育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读来却令人感动,浓浓师生情谊跃然纸上。

将自己与学生接触过程中遇到的烦恼、困惑、欣喜、感慨记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思考,这样的形式灵活的教育科研,使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更加科学,与学生的心贴得更近。

2、贴近教学实际,让教育科研不再神秘。提起教育科研,许多老师就会觉得那是教育专家、教授们的事,总觉得虚无缥缈,很神秘。为了打破这样的僵化局面,黎中的做法是破除常规,放低起点,逐步提高,将教育科研的网洒向基层,渗透到每一个教研组,以组为核心,从学科教学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研究建立相关学科教学的课题,进行课题研讨课评比等,老教师、教科骨干带动青年教师一起参与。

由生化组汤根云老师主创的“问题教学模式”不仅在组内被广泛采用,而且在全校的理科教学中,也被一致公认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依据该教学模式撰写的相关论文获得了苏州市一等奖。

数学组孙宇翔老师主创的“在数学课堂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


的热情,同时也为数学组的教学研究打开了新的窗口,依据此教学理念撰写的《教学过程“人情化”》一文发表在华师大主办的核心期刊《数学教学》上。

此外,教师个人也根据各自的特长,结合教学,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王琴老师根据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写下了《语文课:让学生多一点情感体验》,陈伟老师在他的实验田里进行“愉悦教学”的研究,张海云老师的“教学后记撰写”系列研究给很多老师带来了启发,朱斌老《辩论,活跃政治课堂的一帖良方》《巧用漫画入课来》等文章分别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教科与教学相结合,使两者互相促进,实现了双赢,更为教师的成长送去了一缕春风。 3 、贴近生活,为教育科研注入生命的活力。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活是教师参与教育研的源头活水。黎中教师利用当地资源,与学生一起,走出校门,参与研究性学习,并给予指导。例如参观沪江日化,走访黎里老街,瞻仰柳亚子故居等;和学生一起调查黎里镇环保现状,研究如何解决水污染问题;结合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学陶研柳”活动——学习、研究陶行知、柳亚子生平事迹,传承先辈精神。

走出校门,走进生活,开拓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空间,活化了教育科研。 管理篇:以教师的发展带动学校发展 为了吸引更多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学校领导手把手地传授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方法,不断加强教科队伍管理,让教师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让他们感受到选择走教育科研的道路,就是选择了一条促进自身成长的幸福之路。

1、构建一支阶梯式的教科队伍,增强学校教科实力。为了增强凝聚力,学校开展了师徒结对、核心成员带头示范、专家讲座、研讨等活动,充分发挥教科骨干老师的能量,让教师在互相交流、互相争辩、互相激励中产生教育灵感。

学校以校刊为阵地,每期对教师撰写的教育论文、教育随笔进行评比,对优胜者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并不断刊登校教科新秀的文章,让教师从这里出发,展开思想的翅膀,搏击长空。

2、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共同进步。学校不仅鼓励本校老师与老师、教研组与教研组加强合作交流,而且非常重视与兄弟学校、教科部门、教育媒体的合作与交流,及时将学校开展的科研活动、获得的科研成果与外校交流,学习先进学校做法,结合本校实际加以改进。 3、营建学习型校园,为教师的成长奠基。书籍是教师教育生活、专业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黎中领导充分认识到,21世纪的教育改革急切呼唤高素质、现代化的创新型教师,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自觉地将自己纳入“学习型社会”的时代发展潮流中。为此领导铺路搭桥,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孙夏林校长说:“我们要给教师足够的阅读与思考的自由空间,让教师充分发挥隐性的或显性的智能,凭籍自身的性格、思维、行为优势,塑造完美自我,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实现人格的自尊和人生的自立。 反思篇:在反思中开拓创新

许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学校,都曾经历过科研兴校、科研促教的过程,教育科研具有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丰富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功能,黎中的教育研已经并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两年中,通过教科平台,又一批青年教师成长起来,20032004年度,朱斌老师被评为市教科新秀,朱建中、杨春琴、吴茜、杨俊良老师被评为市教坛新秀,胡永林老师被评为市教学能手。

反思过去,展望未来,黎中将继续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将科研之根深扎在教育实践的沃土之中: 其一,继续抓好分层科研,以教师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新教师以学习、体验型科研为主;中青年教师以创新、开拓型科研为主;老教师以经验总结、提炼升华型科研为主,逐步建立老、中、青相结合,骨干成员带头的科研队伍。 其二,继续引导教师走进书籍的世界,享受高尚的阅读生活。没有阅读的教育生活是苍白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384be6e6b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e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