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有关“文化工业”的思想解读

2023-05-18 15:07: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本雅明有关“文化工业”的思想解读》,欢迎阅读!
本雅明,解读,思想,有关,工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雅明有关文化工业的思想解读

作者:伍越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15

摘要:本雅明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早期代表人物,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文化工业这一领域,他的思想与理论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与现实意义。他创新性地提到了灵韵一词并进行阐释,率先认识到机械复制时代中艺术功能的转变面对着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乐观而矛盾的本雅明在技术发展和灵韵逝去之间不断选择,寻求平衡,为随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忽視的经验和建议。

关键词: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灵韵;大众文化;艺术

1947年,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中(收入《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提出文化工业的概念。所谓文化工业,指凭借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在这本著作中,他们首次揭露了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具有大工业的特征。这种大工业化的文化生产,不同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个体劳动者的精神劳动。那时,文化是少数天才的特权,而现如今,由于科技的发展,文艺作品制作的手段日渐普及,文艺创作转变为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的可以大规模成批进行生产和复制的活动。然而,在本雅明相关的理论中,他并没有直接运用文化工业这个概念,而是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

一、矛盾而乐观的本雅明

本雅明对于技术的态度十分微妙矛盾,一方面他对于技术的发展保持肯定,但对于其产生的复制产品有所批评。本雅明自身来说,对于革命政治有着不可切割的关系,他热爱政治,这就意味着他也热爱可以为政治服务的大众,一群可以鼓励和团结的对象群体。因此,他推崇机械复制,认为机械复制可以让艺术作品广泛而无限地接近大众,走进大众生活,从而激发大众群体中反抗欲望和平等精神[1]。从历史角度看来,本雅明的对形势的估算过于乐观,作为一名思想家与文化批评家,他和革命家之间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对于革命形势的预估也是错误的。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并没有在他预判中那样,为大众提供持续而广泛的精神支持,他自身也不可能做到革命家那般热血无私。

本雅明认为在机械复制时代,电影与摄影的发展显而易见。在过去,一幅画的欣赏对象仅仅是个位数的人;当摄影加入到这一部分后,呈现的对象则以群体计算,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大众所欣赏[2]。这一飞跃性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也离不开机械复制时代,复制的艺术品日益增多,所普及的大众也日益广泛,使得艺术品接近广大群众。机械复制推动着艺术向大众,为艺术生产提供了新的创作条件、传播方式和展现形式[3] 二、逐渐消逝的灵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这种双刃剑的格局下,本雅明的心态再次矛盾,并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灵韵。灵韵是一种因为距离感和传统感的特殊审美存在,也是一种无意识状态下无强制的审美感知。同时,灵韵也是唯一的、独特的存在,一个艺术品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被创造,也意味着它是独一无二的,无法被完美复制,也带有时间意味着的局限[4]

本雅明对于灵韵十分重视,也享受灵韵乍现的时刻。然而,灵韵自身的特点和时代的发展,意味着灵韵终将会逐渐远去。面对着渐渐消失的灵韵,本雅明的心情复杂又沉重。作为常人,我们也会沉溺于艺术带来的灵感中,本雅明作为敏感多思的思想家,更会对灵韵的逝去感到痛苦。在本雅明生活的20世纪30年代,德国法西斯开始了纳粹黑暗统治,生活在德国的犹太人面对着非人的迫害。希特勒利用艺术中人们对于灵韵的崇拜,打着艺术的幌子,对人民进行控制和压迫。 三、本雅明在现代

本雅明是一位如何的人?神学家?马克思主义拥护者?可能都有涉及,但又不全是。他对于文化的思考,对于艺术存在的考量,对于城市存在的思索,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虽然他的财富并不完善,有时候还呈现出他特有的废墟化,支离破碎却字字珠玑。我们会发现他是一个不会随主流的人,而是寄思想于短暂的灵光一现,他对于机械复制、灵韵消失、城市幻象的态度,都直接间接反映了他对于文化工业这一主题的认识,也在理论和思维中提出来很多前瞻性的认识[5]

如今,一个粉丝电影拍摄周期不到三个月,明星效应下的带货趋势日益明显,都是我国文化产业所面对的严峻现实,即把作品的艺术感和真实感抛之耳后。最为重要的是,适度控制技术的发展,防止泛娱乐化,控制好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平衡度。和本雅明所处的时代相比,如今的技术发展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意味着我们在技术的面前保持对艺术的坚持更为重要和必要。如何让文化保持严肃性的同时,又不失娱乐性,也就回到了本雅明在灵韵是否应逝去的矛盾态度,要正确对待技术的工具性,把握艺术性和技术性的平衡。 四、结语

在新时代下,运用好本雅明的观点具有十分可靠的现实意义,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运营技术保持艺术的灵性,做到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完美对接。 参考文献:

[1]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2]瓦尔特·本雅明.摄影小史[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3]瓦尔特·本雅明.走向灵光消逝的年代[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柴静.本雅明文化工业思想研究[M].山东师范大学,2013.

[5]胡翼青.文化工业理论再认知:本雅明与阿多诺的大众文化之争[M].南京大学,2014.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3baefe9ba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0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