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汉语中的日语借词

2022-04-27 12:59: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谈汉语中的日语借词》,欢迎阅读!
借词,汉语,日语

谈汉语中的日语借词 本论文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一汉语言教学及文化展示应用示范2012BAH16F04资助项Lk 【文章摘要】

本文简要梳理了汉语中日语借词的发展过程,并分析了日语借词能在汉语中大量存在的历 史原因和语言原因。 【关键词】

日语借词;汉语;汉字

2据冯天瑜先生在《清末民初国人对新语入华的反应》中的记录,近代中国对日语借词的 态度是两极分化的,一方面,日语借词被人们广泛使用;另一方面,一部分学者却对此非 常反感,认为会玷污汉语的纯洁性。支持者中以梁启超为具代表性。戊戌政变后梁流亡日 本,不仅继续倡导翻译日籍,而且在自己的著述中广为使用日本新名词和日本文法,形成 极富影响力的“新文体”(所谓“启超体”)。

反对者如留日学生彭文祖在1913年写下《盲人跡马之新名词》一文,这篇文章被后世研 究者广泛引用,文中表达了激烈的反对观点,“令人切齿,深以不能一刃其颈为憾里 面对许多词语一一作了批驳。如认为汉语中已有“禁止”,使用得非常合理,引进日词 “取缔”纯属不伦不类。兹引如下:

“据《康熙字典》,则缔者,缔结也,结而不解也。闭也。日文取缔二字,即取后二者之 意思,而结而不解之意,即不放之意;不放之意,即与闭之意无何差别。再广解闭字之意 思,即封锁也;封锁之意思,即禁止不许动也;禁止不许动之意思,即拘束也,管束也。 所谓取缔规则,即管束学生之规则,自应严加取缔,即自应严加管束(禁止)°警察对于 吊膀子之恶风,所谓非取缔不可,即非禁止不可。吾国人是何心理,偏嗜不伦不类牛蹄马 腿之取缔二字,而唾弃光明磊落之禁止管束等字哉!咄,余欲骂之曰跡眼盲从。”

周光庆在《汉语与中国新文化启蒙》一书中对这一时期社会思想的有过概括而精当的论述: “在中国进行文化结构中最具有权威性的理论、制度层面的伟大变革的过程中,涌现了一 个与这一变革相适应、相配合的翻译西方近代哲学社会科学名著的热潮。然而,在那个时 代,翻译西书的活动是不可能有统一的组织与规划的。从事译书的人们固然大都是忧国虑 民,腐心切齿,但他们见识有高下,居地隔中外,对西方新文化的修养有深浅,对新事物、 新概念的理解有出入。在选择书目上,互相重复,在创立译名上,难免各自为之。另外, 山于受之于各种社会因素的刺激和影响,这一时期汉语的构词和词义等方面也在急剧变化。 许多本来是自山组合的词组开始凝定为词了,许多词的意义在深化、演变或者根本翻新了。 这样一来,在汉语的书面语乃至口语中,在人们的各种言语交际场合里,就涌现了一批批 来自不同方向、有着不同风貌的“新名词”


尤值一提的是,王力明确表示不应把从日语借来的汉字词看作是外来词。他在1958年出 版的《汉语史稿》(下)“词汇分册”中对现代汉语词汇来源做了这样的分析:“现代汉 语新词的产生,比任何时期都多得多”,“现代汉语中的意译的词语,大多数不是汉人自 己创译的,而是采用日本人的原译。换句话说,汉语吸收西洋词语是通过日本语来吸收 的” o “我们不应该认为是汉语向日本语''词。这些并不是日本语所固有的,它也不 过是向西洋吸收过来的,就一般说,日本原有的词我们并不需要借,因为只有新概念才需 要新词,而新概念并不是日本原有的词所能表示的。日本人创造了一些新词来表达西洋传 到日本去的那些新概念,我们只是利用日本现成的翻译,省得另起炉灶罢了”

周光庆、刘玮在《汉语与中国新文化启蒙》1996对那段历史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我们不能肯定新文化启蒙思想家们脑际时时萦回着'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的古训, 也不能肯定新文化启蒙思想家们早已理解并且认同类似'人是符号的动物’、'谁要谈论 人,谁就要谈到语言'的观点。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率先提出'新民说'、呼唤'独立 自尊之人'的梁启超,就是率先自觉变革汉语书面语言、创造风靡一时的'新文体'的梁 启超;率先重新发现'个人'追求个性解放、阐扬独立自主的新型人格的陈独秀、胡适, 就是率先发动'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的胡适与陈独秀。”

这似乎是在强调,语言对人思维的影响,甚至是新的语言塑造了新的人。如果以这个逻辑 论,那所有的翻译借词,包括日语借词都是先进文化的代名词吗? 冯天瑜的论述则比较合理:

“清民之际新语不仅广布雅文化领域,而且也渗透到了俗文化层面。以辛亥革命时期为例, 应革命的底层民众虽然不一定明白新语确切内涵,却因革命党在使用,洋溢着冲决旧罗 网的魔力,于是,希望拥有“话语权力”的底层民众以巨大的热情捕捉新名词,纷纷以革 命、共和、自由、自治、独立相标榜。”

是否接受或使用一种语言,在大众尤其是底层民众的角度,是否“先进”的背后是对丧失 话语权力的巨大忧虑。因此,在文化精英分子的推波助澜下,各类翻译新词,尤其是日语 新词的流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但回顾历史,汉语也曾强势影响着日语的形成。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在公 元五世纪就已开始了,当时主要是日本向中国学习,历史上有名的“遣隋使”、“遣唐 使”就是日本民族学习汉文化最好的见证。从东汉至晚清中叶的一千多年历史中基本上是 汉语、汉文化对日语、日本文化全方位的影响。这些不仅在日本的文学、宗教、建筑等方 面打上了汉文化的烙印,而且在日语的文字、词汇、语音上也都有充分的体现。日语文 山汉字、平假名与片假名三个部分组成,除了少数是日本自产的“国字”夕卜,大部分是直 接借自于汉语的汉字,连平假名与片假名也是山汉字的草书和楷书改造而来。在词汇上大 量的汉字词直接来自古汉语。在语音上日语汉字的吴音、汉音、唐音、宋音、清音更是直 接仿汉语词的读音而来。这一时期汉语对日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时至今日,从日本的生活习俗和“神道”信仰,仍可随处发现儒学思想的痕迹。遗憾的是, 如唐服一样,虽已经演变成日本国服,但在中国大陆本土,反而只能在博物馆和影视作品 中一见了。 有学者认为,日语借词从结构上加速了汉语词汇的双音化的进程,促进了汉语词汇的双音 节多音节化发展。因为日语在翻译西方外来词时,用单音节的汉字来翻译复音节的西方词 语,形成了日语汉字词大都是双音节、多音节的结构。

但也要看到,汉语与日语属完全不同的语言类型,一个是孤立语,一个是粘着语。日语词 之所以能轻易进入汉语,被汉语所接受,汉字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因为汉字是表意文 字,每个汉字都是形音义的集合体。与汉字读音相比,汉字之义非常稳定,日语在古代把 汉字借过去,是将汉字的字形与所表之义一起借用。汉字进入日语后,会出现种种变化, 但这种变化不是根本的,汉字的意义仍基本得到了保留。日语用汉字来构成表意汉字词, 汉字之义进入了词义。当日语汉字词进入汉语时,在日语汉字身上所潜藏着的那种理据, 那种古今义之联系,依然保存。这成为日语借词能够大规模、轻易进入汉语并很快被认同 的重要原因。日语假名的文字性质与汉字完全不同,因此假名词难以进入汉语,这与西方 的字母词难于融入汉语的有着同样的性质。

总之,日语对来自于西方语言的外来词采用了汉字翻译的形式,形成了大批的意译汉字词, 之后再传入汉语,大大缩短了西方语言进入汉语的速度和难度,山此而深刻地影响到了现 代汉语词汇的结构和布局。客观的说,日语借词在中国山封建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型中 起到重要的作用。日语借词承载着现代科学与技术、先进知识与观念传入中国,是中国近 现代文明通向世界的窗口。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4a9f3cb0b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9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