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教案

2022-08-14 08:11: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教案》,欢迎阅读!
教案,抛弃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教案

单元 课题 教学目标 教学环节 一、导入

选修(一)唐诗宋词-诗国余晖的晚唐诗

鹊踏枝》教案

1.理解本词中的层深法.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深入理解主任公内心愁苦寂寞的情感。

教学内容

历史的书笺翻到南唐,这里是词萌芽、成熟而发展的重要阶段。 “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父子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扛起了词作的大旗,他们凭借共同的高雅和艺术情趣,以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确立了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上启下的词史地位。今天我们就来通过一位词人,了解南唐词独特的伤感情调。 “鹊踏枝”,词牌名,即“蝶恋花”,又名《黄金缕》《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 冯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扬州)人。词集名《阳春集》。陆游《南唐书·冯延巳传》记载孙晟的话是:“鸿笔藻丽,十生不及君;诙谐歌酒,百生不及君;谄媚险诈,累劫不及君.” 又据《钓矶立谈》记载,冯延巳特别能言善辩。他“辩说纵横,如倾悬河暴雨,听之不觉膝席而屡前,使人忘寝与食"

其词渗透着一种时间意识和生命忧患意识。他在词中时常感叹人生短暂、生命有限、时光易逝。表现人生短暂的生命忧患意识,成为诗歌中常见的主题。冯词写愁的最大特点,是忧愁的不确定性和朦胧性。他词中的忧愁,具有一种超越时空和具体情事的特质,写来迷茫朦胧,含而不露.

艺术特色:一是空间境界比较阔大,常以大境写柔情,如“将远恨,上高楼.寒江天外流”(《更漏子》);“楼上春寒山四面”(《鹊踏枝》)等。阔大无限的空间境界,表现出愁思的深重。二是善于用层层递进的抒情手法,把幽深的情感表现得一层深似一层.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层深”之法。三是在情景的配置上,善于用逆向配置法(以乐景衬哀情),常常喜欢用明媚灿烂的春景来写悲哀的情绪. (一)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思考1】这首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情;下片-- (春日怀人)

【思考2】找出词中具体表现词人情感的词句。 闲情、惆怅、朱颜瘦、新愁、独立

【思考3】这些词中哪一个是全词的词眼?从全词来看,具体内涵指什么? “闲情”;即“闲愁",既可以指爱情的苦闷,也可以指人生的失意、理想的失落等等。

【思考4】词人以“闲情”为核心,采用层进手法,写出了闲愁的连续性。试联系全词加以说明. 这首词妙在写出了闲愁的连续性。年年日日,闲愁都挥之不去。天天在花前饮酒,应该是非常快乐逍遥,可每饮必醉,连美酒都无法消解,足见闲愁的沉重。镜子里朱颜消瘦,面容憔悴,也是闲愁所致,进一步写

闲愁的沉重。过片宕开,将画面移向河畔草地、堤上杨柳,境界为之开阔,思绪也随之转移。但轻松的情绪稍纵即逝,“新愁"又袭上心头。上片说“日日",下片说“年年”,各有侧重:“日日"强调了闲愁的连续性,“年年”则强调了愁苦的持久性.

二、作者介绍

三、诵读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教案

(二)二读诗歌,评品赏析

【鉴赏1名家评道:“虽然首句仅只七个字,却写得千回百转,表现出对感情方面挣扎所作的努力”请同学们赏析作者开句是如何做到千回百转的。

所来无迹、深沉无方的闲情本已难胜其苦,其后用“抛掷”二字,正是对“闲情”有意寻求摆脱所作的挣扎。②而作者又在后面用了个“久”字,足见其致力于摆脱的挣扎之久.③而作者却又在“闲情抛掷久”五个字的前面,先加上了“谁道”二字,言原以为可以做到,而谁知竟未能做到,反问语气出之.有此二字,于是“闲情抛掷久"五字所表现的挣扎努力就全属于徒然落空了。深郁顿挫。 【鉴赏2“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二句是如何表达出情感的境界的.

杜甫《曲江》诗中写道“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久入唇”,面对易落的春花,作者怎能不以酒浇,即使喝多伤身也在所不惜。“日日”写出非酒无以度春日.“镜里朱颜瘦”则是“日日病酒”的结果,说“镜里”,自有一份反省惊心之意,而上面依然用“敢辞”二字,表达了一种殉身无悔的情意,表达出了情感的境界.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鉴赏3“河畔青芜堤上柳"写景句的作用。

“河畔青芜堤上柳”七字是承上启下,意兼比兴的,使上、下阕的过渡在若断若续之间,上半阕所写的难以抛弃的“闲情"及还依旧的“惆怅”都在这七个字之中得到了具体的呈现.萋萋芳草再加上千丝万缕的柳条,惆怅的增长也正如此之纷杂.为下文“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正是触景生情。贺铸的词曾说:“欲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与此相类。 【鉴赏4】分析下片“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所用层深之法。

层深之法最典型的是“泪眼问花花不语,隔墙飞过秋千去"。清人毛先舒云“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其他词作也屡用此法。

“独立”二字,寂寞已是不可而知,再加上“风满袖",“满”字写出风寒袭人,更是凄凉可知。又用“小桥”二字,则其立身之地的孤零至无所荫蔽如在目前.此境之中寂寞孤零凄寒侵扰,心情之凄苦已是不堪忍受。再加上“平林新月归后"“平林新月”,则树梢月上,夜色渐起,又说“人归后”,是寂寞人定之后了,孤立的时间之长就可想见。用此景作结,将上文“闲情”之苦之深之久之难以排遣,写得层层深入.

营造了一种孤寂、清冷、落寞的意境,这首词的结句,以景结情,最为人激赏,有画意。月上柳梢头,人归黄昏后,可抒情主人公仍独立小桥,一任晚风吹拂,寒风满袖,那样孤寂,那样清冷,那样落寞,似在翘首等待,又仿佛在俯首沉思,韵味无穷。此两句情景交融,抒情主人公孤寂忧伤的形象分外动人.正因为他心中长久萦绕着那抛掷不掉的“闲愁”,所以一经春色触发,便会生出这似旧实新的惆怅之情。

(三)三读诗歌,总结归纳

【思考】作者在表达情感时如何通过景物的变化来深化情感的?

角度 时间变 空间变 排遣方

内容

日日花前——新月归人后 花前镜里—-河畔小桥 花前病酒——田野漫步

小结

年年日日,从白天到黑夜,闲情与时俱进。 时时处处,从室内到室外,闲情触目即是. 闲情连续不断,抛掷不去,反而更加浓郁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教案

名家评价 板书

1.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与中、后二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宜《花间集》中不登其只字也。” 2.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可谓沈著痛快之极,然却是从沈郁顿挫来,浅人何足知之?”



设计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4c19356d3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7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