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失败原因及教训[1]

2022-12-27 01:38: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失败原因及教训[1]》,欢迎阅读!
戊戌维新运动,教训,失败,意义,认识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及教训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方面,客观原因主要有:

其一,以西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后党集团,控制中央大权,有丰富统治经验。中国守旧派势力非常强大,维新派实力太弱小,只少数几个人,而且在朝中没有实权,康有为只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行走(外交秘书),改革与守旧力量悬殊太大。当改革危及到守旧势力的特权和利益时,立即受到他们的反对和抵制。 其二,是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作为他们政治代表的维新派也脱离群众,害怕群众,敌视革命,人少势微。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

其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主观原因主要有:

1)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政治组织。变革过程缺乏宏观统筹和周密安排,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无权的皇帝身上,把变法看得太简单,缺乏周全的考虑和商议。

思想上和组织上准备不充分。康有为两部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激起了多方面的反对和挑战,不仅守旧派反对,就是当时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社会的阻力。 2维新派在依靠谁来推进变法方面犯了策略上的错误,错误地估价了西太后的政治立场,把西太后完全视为政治敌对势力,单纯地拥戴毫无实权的皇帝光绪,使其改革不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心,无法形成政治上的凝聚力。

拥戴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而树敌西太后,预示着改革要走向失败。在维新派中,王照曾对康有为提过这种建议,他认为维新变法不易进行,其症结在于西太后与光绪帝母子之间不和,绪帝虽英明勇往,但其实力不足以对抗西太后,故主张拥戴西太后,调和西太后与光绪帝之间的矛盾,对西太后要极力加以推崇,以美名奉她,拥戴她来主持变法,使她心悦而不从中阻梗,这样顽固诸臣便失去其依恃,新政之行,可期下令如流水。当时光绪亲信之臣以张荫桓为第一,张荫桓与西太后势不两立,康有为又偏信张荫桓之言,王照又不能说服他们,才有如此结果。王照所考虑的策略是对的,只可惜康有为不听,而是听信了张荫桓的建议,坚持扶此抑彼的策略,使西太后处于与维新派敌对的位置,加大了改革的阻力。

3)维新派缺乏从政经验,没有实权军权,计划失当,操之过急,推进得太猛太快,求治心切,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没有组织措施来保证。

从改革的内容和进程来看,戊戌变法在很短的三个月内对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轰动性改革,所触及的面太广,违背了循序渐进、逐步进行的原则和规律,使尚未开化的民众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被推入了一种新的难以适从的社会氛围当中,整个情绪和心态无法安稳,容易引起社会混乱和不安,效果不好,说明维新派对当时的中国国情缺乏了解。改革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周期(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是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一蹴而就的。日本是个四面环海的小国,其幅员不到我国的十分之一,当时人口只有四千余万,治理这样的国家应比中国更容易治理,但日本明治维新,变其旧法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逐渐有兴起之机。中国的戊戌变法,康、梁企图用几个月的时间,全面改革中国,这样的改革举措太过于仓促、过于突然、过于激烈,没有让当时的官绅百姓在思想上有充分的准备。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的策略上有失误,侵犯了大官僚、知识分子等人的利益,如精减机构撤销六个部,罢免“六堂官”也操之过急。 康有为进行变法,他的指导思想为:“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全变”“变事而不变法,变法而不变人,则与不变同耳”(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

1


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一),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第277页)。他不主张采取温和主义,而是主张轻快捷速,彻底打破旧的局面。这样的改革,如果条件允许,当然是好的,但光绪帝没有实权,社会环境也不允许。康有为之弟康广仁说康有为进行改革,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措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盈衢塞巷;而皇上又无权,安能有成?这实际已指出了康有为的病根所在。戊戌85日,光绪帝三度召见袁世凯时,袁世凯曾向光绪提出建议:“古今各国变法非易,非有内忧,即有外患,请忍耐待时,步步经理,如操之太急,必生流弊。且变法尤在得人,必须有真正明达时务,老成持重如张之洞者,赞襄主持,方可仰答圣意。至新进诸臣,固不乏明达勇猛之士,但阅历太浅,办事不能慎密,倘有疏误,累及皇上,关系极重,总求十分留意,天下幸甚!臣受恩深重,不敢不冒死直陈”(袁世凯:八月十四日日记)。这是一个相当明智的建议,只可惜未被光绪采纳。

4)对帝国主义存有幻想,希望日、英、美等国来干涉中国内政的办法来维新,救出光绪。 5不敢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借孔子托古改制,不敢批判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儒学,受封建思想影响太深。

6)维新派密谋围颐和园以兵劫太后,力图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慈禧太后政权,拥戴光绪帝。这一极不周密的计划失败,成为直接引发戊戌政变发生的重要原因,也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戊戌变法的失败给中国人民留下沉痛的历史教训。对于如何改革中国,后人从中感受至深,这就涉及到改革的方式、手段、力量和路线等问题。维新派缺乏政治历练造成其失误,头脑过于发热,过激太猛等均为改革中之大忌。当时的历史表明,改良道路的选择在中国仍需要相当长的历程,这使不少人对于改良有的更新的认识和理解。此后维新派发生了分化,一部分人不再走改革道路,抛弃幻想,走上革命道路;另一部分坚持改良,成为保皇派,成为革命的绊脚石。 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留给后世改革者们的绝对不仅仅是一场失败的变法运动。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注意社会的承受能力,协调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只有这样,改革过程才不会再有四面楚歌,一路凯旋。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53e9002b90d6c85ec3ac66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