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再别康桥》的读解

2022-09-01 21:06: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再别康桥》的读解》,欢迎阅读!
康桥,读解,关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再别康桥》的读解

作者:王爱文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3年第04

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是一首经典名作,也是他所有诗歌创作中被阐释最多的一首诗歌,本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想,试对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一读解。徐志摩《再别康桥》读解一、关于诗歌创作的背景

古语云知人论世,今人说使鉴赏思维创作思维同步,也即了解或讲解一篇作品必须要弄清它的特定时空背景及有关的人、事,诗歌更不例外。英俊潇洒、才华横溢的诗人徐志摩感情生活里走过许多多才的女子,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凌叔华、韩湘眉,《再别康桥》这首诗仍没有逃出情感的窠臼。

第一,在徐志摩欧洲留学的康桥时期,结识并热恋上了人艳如花的林徽因,为此他付出了和发妻离婚,并放弃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的代价,仍然以失败而告终。这种失败留下了很深的后遗症——理学上叫禁果效应(禁果效应在心理学上也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到手。这与人们的好奇心与逆反心理有关。有一句谚语叫禁果格外甜,就是这个道理)。即我们常说的,得不到的是最好的——林徽因就当仁不让地成了徐志摩此生唯一的红颜,永远可以如初见时那般美好。于是,徐志摩为她写了无数的好诗,如《偶然》《沙扬娜拉》以及这首《再别康桥》;禁果效应应该也在林徽因的生命中起到了些许作用,因为论才华、论情感,徐志摩无疑胜过梁思成;因为林徽因和梁思成婚后的情感是那样的波澜不惊,如一杯白开水没有几多值得令人品尝的滋味;因为她在徐志摩去世的次年就写下的那首悼亡诗(或情诗)《别丢掉》;更因为林徽因在生命弥留之际最想见的人竟然是张幼仪,所以张幼仪认为,林徽因即使嫁给了梁思成,也一直爱徐志摩。

第二,幸运的是,在徐志摩因为爱情身心俱疲、万念俱灰的时刻,京城名媛陆小曼适时出现,她虽然已是有夫之妇,但是家庭生活并不如意。两人于是历经磨难终成眷属。这份婚姻和爱情,想来双方都是满意的,徐志摩为此写了很多诗歌,如《雪花的快乐》《春的投生》等,他直言自己和林徽因的感情是追落日,你碰破了脑袋都追不着,而自己和陆小曼的感情则是迎朝日,只要你认定方向,伸着手膀迎上去,迟早一轮旭红的朝日会得涌入你的怀中的。徐志摩终于从失去林徽因的苦痛中得以抽身,实现了自身情感的软着陆;陆小曼也直言自己和徐志摩在一起的日子是入了天国,踏进了乐园。不过,两人的幸福是短暂的,徐志摩甚至被这份过程大于结果的苦恋折磨了一生:陆小曼生活奢侈、出手阔绰、吸烟成瘾,使徐志摩经常入不敷出,有时甚至要四处告贷;继而闹得满城风雨的陆小曼和翁瑞午之间的暧昧情事又使徐志摩在精神上备受折磨;加上婚后徐志摩事业上又诸事不顺……可以想见徐志摩1928年出国前的情绪有多糟糕!——他不得不暂时离开以摆脱恶劣的心境,同时仍希望利用这次短暂的分别让陆小曼能有所觉悟。正是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康桥摇身变成徐志摩往昔一切美好生活的代名词——一般来说,对往昔美好事物的怀念动力往往来源于现实的痛苦,显示生活越是痛苦,往昔便越是美好,《再别康桥》简直就是徐志摩的《失乐园》。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5b2b73d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b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