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作文:清明节习俗的南北差异-作文

2022-04-06 05:08: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清明节的作文:清明节习俗的南北差异-作文》,欢迎阅读!
清明节,作文,习俗,南北,差异

关于清明节的作文:清明节习俗的南北差异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

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向先人祭拜。

在中国北方有清明戴柳的习俗,就是折柳枝扎成圆圈或帽子戴在头上,或插柳枝于屋檐和门窗上。

据《燕京岁时记》上说:至清明戴柳者,乃唐玄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水之隅,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 北京有句民谚: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可见此俗流传到民间,戴不戴柳却与死后的下场有关了。 踏青,即郊外春游活动。

由于各地春天到来的时间不一,过此节亦有先后,福建、四川等地在农历二月二日,陕西等地在农历三月三日。 在北京地区却与清明节同时进行。 旧时的踏青,以西直门外的高梁桥为最盛。

《瓶花斋集》有一段真实地记载: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

清明还有放风筝,荡秋千、吃寒食的习俗。 没错,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

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


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 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

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

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中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 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

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吃清明螺,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

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

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潮汕人过清明节,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食薄饼: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 薄饼分皮。

馅两部份,皮是用面粉拌水搅成粘糊状,在热壤中烙成一张张圆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纸。

馅分咸、甜两种,由蛋、肉、肝类、腊味。

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馅的称咸馅;用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成为糖葱的为甜馅。 食时用薄饼皮卷成圆筒状就食。 蒸朴籽?

潮汕有一种树叫朴籽树(又叫朴丁树,属榆科),叶椭圆形,果实大如绿豆,味甘甜。

传说先人在饥荒年,采此树叶充饥度荒。

清明时节,气候转暖,草木荫茂,朴籽树叶满丛嫩绿。

后人为不忘过去,便在清明节采此树叶,和米舂捣成粉,发酵配糖,用陶模蒸制成朴籽?,有梅花型及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 ?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吃了还可解积热,除疾病。 在闽南侨乡,每逢清明节必定做一些糕、?和米棕,在清明节前后让家人食用,此外,中国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蛋糕、夹心饼、清明粽、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食品的习俗。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7b449b6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9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