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连与拉斯蒂涅的比较

2023-02-13 16:01: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于连与拉斯蒂涅的比较》,欢迎阅读!
蒂涅,拉斯,于连,比较

浅谈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比较

有这样两个年轻人:他们地位卑微,却不屈从命运的安排;他们一方面迷恋新的优越的环境,渴求得到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却又受到现实社会的排挤和压制;他们的性格是复杂多元的,既有对社会抗争的进取精神,又有世俗的自私自利的功利思想;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却又最终不得不服从社会的判决。他们就是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斯蒂涅和司汤达《红与黑》中于连。他们都是风云突变的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产物。他们因不满足自己卑微的地位和令人沮丧的境遇,而开始寻找他们的人生出路,他们采用各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理想。 于连和拉斯蒂涅在性格和行为以及人生境遇上虽然都有一些相似之处,然而两个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首先谈谈于连,于连生活在新旧交替的复辟社会里,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观念同时影响着人们,资产阶级大革命随着拿破仑的步伐深入人心,作为极其崇拜拿破仑的于连,他的目标就是像拿破仑一样成为一位大人物,他想出人头地,从小人物变成受人瞩目的大人物。但是作为一个锯木厂老板的儿子,他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足够的金钱。于是不甘贫贱的他便开始走上了一条复杂的人生道路。在于连的性格里充满了强烈的反抗意识,时代压抑着他,他反抗;自己的人生理想无法实现,他反抗。“反抗”可以说是于连的第一性格特征。然而处于那样的复杂的适社会,于连的性格里又充满了虚伪,他崇拜拿破仑,想成为拿破仑一样的大人物,但是,他又公开批判拿破仑。虽为一个资产阶级野心家,他表里不一,性格中充满了矛盾。

总的说来,于连的一生都充满了悲剧性,他反抗,是因为环境的不利,当他处在顺境中时,他就妥协了。于连虽然具有极强的个人主义,但是,他的这种个人主义并没有发展成利己主义,所以,他不能算是一位真正的野心家。最终,于连自愿地走上了断头台,结束了他的一生。因为,他明白了,在一个大资产阶级当政的社会里,是不允许他这样的小资产阶级登上上流社会舞台的,他不希望自己再与这个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所以他走上了断头台,用死捍卫了他最后人格的清白。于连的一生是可悲的,他的悲剧性结局是注定的,他的反抗,他的抱负和野心,他的愤世嫉俗,他的孤军奋战,他的绝望都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他的悲剧是这个时期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命运的概括!

和于连一样,拉斯蒂涅也是复辟时期野心勃勃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作为一个从外省到巴黎求学的小贵族知识分子,拉斯蒂涅带着从农村来城市的大学生的风貌,指望通过努力学习来改变自己的人生。然而外省与巴黎的贫富差距以及上流社会与社会底层贫民生活的尖锐对立,给拉斯蒂涅以巨大的心理刺激,上流社会挥金如土,繁华似锦的生活深深刺激了拉斯蒂涅,改变了他的心路历程,他认识到仅仅依靠打拼,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在巴黎站稳脚跟就必须努力学习巴黎的生活艺术通过观察他发现借助于贵妇人的石榴裙是他发家致富,取得人生成功的捷径。在他亲眼目睹伏脱冷被捕,包赛昂夫人被逐,高老头惨死,经历了这人生三课,他终于完成了他走向野心家的心里蜕变。

拉斯蒂涅这一形象极其深刻地反映复辟时期一代青年的历史命运,形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现实是如何在人们头脑里清除掉法国资本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种种虚假的观念和见解,代之以冷静务实的世界观的,暴露出资本主义金钱势力是怎样决定着人的一切的,又怎样在人们心灵深处败坏人的道德的这一社会现实。

蒂涅和于连同样作为个人奋斗者形象,由于在奋斗过程中人生目标、思想性格、使用手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命运和结局。他们的过程是相似的,是在典型环境中突现出来的的典型形象,他们恰恰也是当时社会上的两种极端性格。

巴黎的现实是情感和荣誉可以互相买卖,青年人通过女人向上爬,女人则通过老头向上爬。一个人只要年轻漂亮就有了往上爬的资本。就是在这样一个个性封闭的时代,以于连的


出生是很难挤身上流的。他愤世既俗的本性与社会环境的冲突碰撞造就了于连复杂多变,坚强又软弱的性格。也因此早已注定其不能像拉斯蒂涅那样,只要在别人的“教导”之下就能以自身的才智轻松地进入上流。他的悲剧决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平民青年英雄无用武之地,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悲剧。他也由此成为那个时代同类人的阶级符号。

拉斯蒂涅既是当时法国青年野心家的一个典型,也是贵族子弟资产阶级化的典型。他的堕落过程,反映了金钱对青年的腐蚀和贵族阶级必然衰亡的历史趋势。他有突出的个性,有很深的社会基础。作者对其欲望表示同情,对其堕落深感惋惜。在其他小说里,拉斯蒂涅变成了一个寡廉鲜耻、彻头彻尾的政客,当上了政府的部长。至此他完全沦为了资产阶级的野心家!

奋斗者?还是野心家?

——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比较

19世纪是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期,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都走上了资本家的发家之路。无论是下层的农民,还是小资产阶级,他们都在努力的奋斗,希望跻身于资本主义的上层社会于连和拉斯蒂涅虽为小说中的人物,却同为这个时代的青年,不可避免的接受了当时社会主流意识,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现实,为了改变自己的处境,他们一直在与他们周围的这个不正常的社会奋斗着。

于连和拉斯蒂涅分别出自于19世纪二三年代法国两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和巴尔扎克之手这两个法国青年在两位作家的笔下,表现出了他们许多的不同,却更有许多的相同。总体来看,于连更倾向于一个小资产阶级奋斗者的形象,而拉斯蒂涅却更是一个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形象。从表面上看,两个人的地位,生活际遇,人生理想,都极为的相似,都是刚刚涉世的有志青年,为积极进取向上,奋斗之人,但是最终的结局却是迥异的,拉斯蒂涅上去了,于连却失败了。为什么于连和拉斯蒂涅这两个地方相同,人生理想相似,最求理想放方法想似的两个年轻人,却最终换来的结果不同呢?

首先,从个人人生理想来讲。于连和拉斯蒂涅作为有理想的立志青年,他们的人生了理想从表面上看,都是想进入上层社会,出人头地。做为社会底层的他们,都渴望被人尊敬,被人敬仰,受到社会的肯定。但是,通过细致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他们的人生理想有着截然不同的目标,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而这就确定了他们的人生道路是不一样的。

于连的人生目标是梦想着成为拿破仑一样的风云人物,向往军功,渴望尊重,自由,平等,和强烈的反抗意识。当父亲将他正在看的《圣赫勒拿岛回忆录》打翻在溪流中时,他清秀的脸庞上流露出一种“刻骨铭心的仇恨”他父亲让他到市长的家当家庭教师时,他回答:“我不愿当奴仆”,“要我和奴仆一起吃饭,我宁肯死掉”于连不堪忍受父兄的大骂,几次想离家出走;于连和雷纳尔夫人发生恋情,最初也是处于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要求着平等对他;他起初为了报复市长而占有市长夫人以及后来要征服马蒂尔德的行动也体现了报复和反抗意识。而于连的理想也就仅限于此,一种对过程的需求。

拉斯蒂涅的人生理想是真正的踏入上流社会的大门,重视的是一个不惜一切代价所换来的结果。在初入巴黎之时,也曾想靠自己的奋斗有所作为,但是当看清了社会的现象时,认识到要跻身于上流社会,就必须征服上流贵妇时,他立刻改变了一个人打拼的念头。这正说明了,他和于连是不一样的,他是个为了最终目标而奋斗的人,不会去计较那些虚伪的自尊。

其次,是两人的人生际遇。于连长期处于被排挤的家庭环境中,于连渐渐产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8530131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9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