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名词解释魏晋到唐代

2022-08-16 07:16: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文学名词解释魏晋到唐代》,欢迎阅读!
魏晋,名词解释,唐代,古代,文学

建安风骨:这是对汉末魏初时期优秀诗歌创作特色所作出的概括。建安文学以曹魏集团为中心,主要成就在诗歌。建安诗人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的画面。这种诗歌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其内涵主要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建安风骨为后人所追慕,并成为反对腐糜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三曹:指的是建安文学时期对文坛影响较大的曹操、曹丕、曹植三人。曹操是建安文学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拓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诗文俱佳,风格清俊通脱。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其作《燕歌行》全诗均用七言,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他把五言诗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五言诗的完全成熟。钟嵘称其“骨气奇高、辞采并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名作有《洛神赋》

建安七子: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位作家,因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以七人并举,故称“建安七子”,是当时文坛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七子中孔融早逝,因此实际上只有六人参加当时的文学活动。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动乱的现实,表现了建功立业的精神,具有建安文学共同的特征。其中王粲的成就最为突出,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因他们同居于邺中,故亦称“邺中七子”

正始之音“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曹魏后期,政局混乱,诗人们的政治理想落潮,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因此多抒写个人私愤的诗歌。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是风百年的词旨深永、寄托遥深,体现出独特的艺术的风貌,被称为”正始之音“。嵇康、阮籍是正始时期的代表诗人。

太康诗风:太康是晋武帝的年号,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由于时代的原因,太康诗人们的努力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拟古。二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主要表现为追求华丽辞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对偶。这一时期诗坛出现了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但除左思明的作品反映了一定的显示内容,大都有形式倾向主义,内容稍显贫乏。

左思风力: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明风格的形象概括。左思明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其诗情调高扬、辞彩壮丽,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钟嵘《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他的《咏史》八首在内容和风格上继承和发扬了建安风骨,抒发了他对现实的不满。 玄言诗:西晋末至东晋时期出现的一种诗体,在东晋百年间占据主导地位,代表作家是孙绰、许荀。玄言诗兴盛于东晋,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淡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它宣扬老庄哲学但缺乏形象。玄言诗大都借山水以抒情。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并不高,但对后世影响深远。 田园诗:指由晋末诗人陶渊明开创的以描写乡村风光、农田劳动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陶渊明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写躬耕的甜苦。他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躬耕的生活体验是田园诗最有特点最宝贵的部分。其诗质朴自然而又韵味隽永,反映了诗人的社会理想,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山水诗:指以山水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曹操的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但是开创山水诗派的是南朝宋时的谢灵运。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山水诗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着密切的联系。 元嘉三大家:“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号,此时文坛上鲍照,谢灵运,颜延之三人齐名。他们诗歌创作的共同点是描写山水都讲究辞藻和对偶,但诗风差异明显,谢诗富艳精工,诗华美典雅鲍诗雄恣泵房,在赋文方面,谢灵运以《岭表赋》《山居赋》等作品为代表,状物写景的巧似,选字修辞的清新,与其山水诗的成就相呼应。颜延之的骈文以典丽缜密见长,


用典繁博,修辞巧丽,代表作有《赭白马赋》等。鲍照以奇峭之风运妍丽之辞,代表作是《芜城赋》

宫体诗:南朝粱代在宫廷中形成的一种诗风,主要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靡缓弱。诗歌注重词藻,对偶与声律,但内容贫乏,单纯咏物而毫无寄托,只讲究词藻与对偶。宫体诗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继承了永明体的探索而更趋格律化。萧衍、萧纲、萧绎,徐、庾父子及陈后主等人都是宫体诗的杰出代表。 上官体:指唐初以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诗体。他的诗多为奉合应招之作,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上官体代表了追求形式技巧与声辞之美的宫廷化的倾向,但有一种天然媚美之致,体现了较为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范形式,对律诗形式发展有促进作用。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他们的诗重视抒发一己之情,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力量。同时,他们还反对继承齐梁遗风的纤巧绮靡的上官体,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领域,倡导富有“骨气”的刚健之诗。由他们开始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开始形成,但他们的诗仍有南朝遗风。

文章四友:指武后时代的四个宫廷诗人: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的诗较少雕饰,对近体诗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贡献,代表作有《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李峤、苏味道、崔融都身居高官,其诗多为应制之作,内容空洞。 沈、宋:“沈”指沈佺期,“宋”指宋之问。他们所作律诗多为应制奉和之作,佳篇不多,但词采华丽,且数量较多,格律形式完整,为近体诗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沈宋使五律更趋精密,完全定型,又使七律体制开始规范化。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性。

沈宋体:律诗的别称。初唐诗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二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律诗。中贡献最大的是沈佺期和宋之问,他们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因此律诗又称“沈宋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之一。山水田园派诗人多仕途失意,寻求隐逸,因而诗中多描写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其诗诗风清新流丽,常常表现出静谧恬淡的境界。浩然、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两人都工于五言,都善于描写自然景物,风格也有近似之处。王维的代表作主要有《山居秋暝》《渭川田家》等,孟浩然的代表作有《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

边塞诗:是盛唐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人,他们以深刻的边塞生活体验,多方面反映边塞生活,表现了巩固国防,为国立功的英雄主义气概和进取精神。诗歌反映了盛唐时代气息,开拓了诗歌创作题材,气势磅礴,风格雄浑豪放,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 韩孟诗派:这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以韩愈和孟郊为代表。孟郊诗风幽冷,尤善以“寒”字为中心,刻画对生活的特殊感受;韩愈则形成雄怪的诗风,不仅以雄大气势见长,且常跃动怨愤郁躁的情绪他们大胆创新,或以散文章法结构诗篇,或在诗中大量使用散文句法,尽力消融诗与文的界限,对宋诗影响深远。代表人物还有贾岛、李贺等人。 孟诗韩笔:在诗歌创作中追求奇崛险怪方面,中唐时期著名诗人韩愈和孟郊的诗风有近似之处,后人论诗常以“韩孟”并举。又因韩愈以散文著称,孟郊以诗名世,当时有“孟诗韩笔”之誉。

元白诗派: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以讽喻时事的乐府诗


著称,是对杜甫写时事的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他们还通过诗歌咏唱促进了格律技巧的纯熟。白居易的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元稹的代表作有《乐府古题》等。 新乐府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相对汉乐府提出的,其含义是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这类诗的特点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代表作家及作品有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词》等。

晚唐小品:它是韩愈、柳宗元的杂说、语言小品等类文体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也是晚唐日趋尖锐的各种社会矛盾下的产物。晚唐小品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篇幅短小精悍,二是多为刺时之作,有的放矢,批判性强;三是情感炽烈。其代表作家有皮日休、罗隐等人。 三十六体:晚唐诗人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都擅长骈体文,时号“三十六体”他们大力提倡以四字、六字相间为句的四六文,重辞藻、典故、声韵、偶对,像唯美主义方向发展,并将骈文广泛运用于书信、公文、表奏等各种文体中。他们的骈文大都雕镂精工,用典深僻,词彩繁缛,风格更为华丽浓艳,以李商隐的骈文最具代表性。

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后蜀赵崇祚编,收入唐、五代词人温庭筠、黄埔松,韦庄等十八家词500首。欧阳炯作《花间集序》,指出这些词人把视野完全转向花柳风月,写女性的姿色和生活2,特别是她们内心的生活;在艺术上则文采繁华,轻柔艳丽,追求婉美,形成了缛采轻艳的花间词风,花间词的这种特点对词体文学的影响特别大,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88f5d8e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a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