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与离骚

2022-04-01 20:17:3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屈原与离骚》,欢迎阅读!
屈原,离骚

屈原与《离骚》

诗人简介: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他的作品共有25篇,篇目为:《九歌》、《招魂》、《天问》、《离骚》、《九章》、《卜居》、《渔父》。 艺术特色及地位

《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 370多句,2400 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王逸《楚辞章句》题作 《离骚经》,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指出:“盖后 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也有人称之为《离骚 赋》,或简称《骚》。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 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 称,用来概括《诗经》,用来概 括《楚辞》。 《离骚》中诗人用了许多比喻,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的丑恶,抨击了他们的奸邪、纵欲、贪婪、淫荡和强暴。同时,他也塑造了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不避艰难、不怕迫害、热爱乡土和人民的人物形象。 《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神话传说的充分运用,展开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强了《离骚》的浪漫主义气韵。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 《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 《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写作年代: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 公自序》中说:屈原放逐,著《离骚》。则当作于 放逐以后。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怀王世被疏以 后,有说作于顷襄王世被放以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 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作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 创作缘由: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 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 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 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 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 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 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 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 ,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 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内容层次:

《离骚》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 丰富的。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法。 大致说来,诗的前面部分是从自己的世系、品质、修养 和抱负写起,回溯了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的 斗争及受谗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 治态度与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中间部分是借女劝告、陈词重华,总结历史上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阐 述了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并从而引出神游天地、 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现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后部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后,转而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 询问出路,从中反映了去国自疏和怀恋故土的思想矛盾, 而在升腾远游之中,“忽临睨夫旧乡”,终于不忍心离开 自己的祖国,最后决心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前一部分 作为对往事的追忆,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作为对未 来的探求,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则以回到现实结,束全 篇。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塑造了具有崇高品格的抒情 主人公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 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 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 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司马迁评论《离骚》说: 原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 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 中,三致志焉。又引刘安《离骚传》说:《国风》 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 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 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 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 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 争光可也。”(《史记·原列传》)基本上道出了《离 骚》作为政治抒情诗的精神实质和不朽价值。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94cd7d85ef7ba0d4b733b1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