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当代女性散文史论---张瑞芬的台湾散文史论

2023-09-24 18:18: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台湾当代女性散文史论---张瑞芬的台湾散文史论》,欢迎阅读!
史论,台湾,瑞芬,散文,当代

台湾当代女性散文史论---张瑞芬的台湾散文史论



谨以此书向伟大的女作家致敬!因为她们不再是边缘的名字,不再被漠视,而是被文学看见的,令人动容的文学创作者。

这是一本继叶石涛的《台湾文学史纲》和彭瑞金的《台湾新文学运动四十年》出版之后,针对台湾女性散文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为了更深入了解台湾女性散文发展,而写成的女性散文史论研究专著。

此书极宜作为教授和学生阅读台湾女性散文课程时所不可缺少的必读读本,更是大学生、转学生、研究生报考台湾文学系、研究所时必得捧读之参考数据

台湾散文的源流演变与史观,甚至散文与其它文类的关系,与大陆散文的对应,似乎都不

内容重点

是短时间之内可以获致成果的。在后现代思维越界成习的现在,散文连「非虚构文类」 non-fiction )─「尽可能表现历史真实或客观真实」这项异于诗、小说的特质,都遭受到空前的质疑与挑战,时有「散文出位」、「变体散文」或「绝体散文」之说。「有我 本」、「文字上的真诚」这些散文特质可能都必须重新定义了。散文理论与写作实务无可避免的必须与时俱进,也是一项值得开发的议题。

书的研究方法,如同在新文学中做「考古学」,以史观和理论串联成散文史论的叙述,以缜密的历史数据与文本考察建立论述基础,挖掘出许多几乎被遗忘的重要作 者与作品,尽可能呈现较为接近原貌的半世纪女性散文完整版图。在文本诠释与作家特色的讨论中,阐明女性散文于女性文学中的地位,并点出散文于台湾文学史中 不可缺席的位置。这务实的研究方法与崭新的视野,或有助于以往笼统分期或分类的局限,而能使当前散文研究迈入一个新纪元、新起点。

本书专论台湾近半世纪( 1949-2005 女性散文的发展与流变,从现代散文的义界、中国卅台湾现代散文史的范畴划定,到五十余年来台湾重要女性散文作家卅作品的重新评估。作者以精湛笔力与深入研 究,凸显「散文」、「台湾」、「女性」诸项议题,为台湾文学与散文研究领域,奠下重要基础。此书为作者五年来专心致志而成,也是目前海峡两岸研究「台湾当 代女性散文」唯一有系统的专书。

本书集七篇严谨论文而成,每篇皆长达四万余字, 脚注详赡,考证细密,所提及作家多达百余位。其中对锺梅音、张菱舲、赵云、吕大明、谢霜天等重要却被遗忘的作家,多所措意,颇有探隐发微之功。主要论点, 包括从近年女性散文书写的发展反思传统文学史叙述的盲点;五○年代女性散文的背景与价值;六○年代现代主义对散文创作的冲击;七○年代乡土派与古典派散文 的分流,乃至于「张爱玲旋风」在八○年代产生的散文支流。不但

内容简介 多处挑战着传统文学史家的诠释,展现了多元宏观的视野,且为台湾文学研究树立新的典

范,极具 学术参考价值。

「女性散文」研究对台湾文学史的突破

从「现代散文」一词的义界,可以见出目前研究台湾当代散文的局限,正在于未曾厘清的散文史观。台湾女性小说五段分期法,与大陆女性散文动辄以「十七年女性文学 1949-1966 )、「新时期女性散文」( 1976- 的比附,在台湾女性散文诠释上都不能一体适用。以近十年来女性散文作品为观察角度,则可见出对散文创作的多元开展与突破性。洪素丽、蔡珠儿、凌拂的散文, 从自然写作到生活散文,融知性与感性于一炉;陈玉慧、锺文音、张惠菁、师琼瑜的近作,将旅游文学与女性意识结合,建立了由被观看到观看的新思维;在身体、 自传与家族史的建构上,周芬伶、简媜、利格拉乐.阿乌、锺文


音,颠覆父系传统,形成了台湾认同的丰富性。

徐锺佩、锺梅音及其同辈女作家

先提出文学史上惯常将五○年代与六○年代分论,是源自于小说的概念。以散文而言,五○至六○年代事实上是同一批人,有必须合论的理由,并举出徐锺佩、锺梅 音等多位现今已被遗忘的重要作家,分析她们的作品意义、书写美学与其散文的开创性。五○至六○年代活跃文坛的女作家,多兼编写于一身,主妇文学、书简体 裁、励志小品盛极一时。徐锺佩、锺梅音少见的以散文为主要创作文类;呈现了外省迁台第一代的在地化写作;以夫婿职务之便,在封闭的年代开启旅游文类的先 声。而她们于散文中隐微表现的女性意识与母职的彷徨,除了呈现五○至六○年代女性文学的保守面,更见出暗潮汹涌中蓄势而发的能量。

琦君散文及五○、六○年代女性创作位置

作为五 ○ 至六 ○ 年代主流风格的琦君,其文坛起步与文友关系,正是当时女作家创作位置的绝佳说明。本文除详细论述琦君散文及其文学评价,并依生年前后,序列五十位迁台第一 代外省女作家相关资料,且提出几项论点:女作家们大量发表作品多在「战斗文艺」第二时期,一九一六至一九二三年出生者成为当时主力作者群,而由郭良蕙「心 锁」事件,可见其间世代差距与观念冲突。

张秀亚、艾雯的抒情美文及其文学史意义

出张秀亚、艾雯为台湾女性散文抒情美文的先驱,相对于近年张秀亚备受推崇,艾雯的散文成就亦值得重新评估。五○、六○年代女作家多兼写小说与散文,而当时 台湾女性小说抗拒社会的力道,比起五四时期庐隐诸人,无疑是后退的,反倒是女性抒情散文却建立范式,蔚为主流。张秀亚继承京派文学传统来到台湾,又经由翻 译移植西方文论,转化于散文与小说创作之上,形成了一种「自己的文体」。张秀亚散文的简净雅洁与艾雯散文的回旋迂缓,形成了北方与南方属性的两种明显对 比。

赵云、张菱舲、李蓝的现代主义转折

举出已被遗忘的三位女作家,以明六○年代台湾女性散文呈现的多音交响与世代交替意义。所谓六○年代女性散文,事实上应该包括蒋芸、陈克环、丹扉多人。本文 两大重点,一为现代主义对台湾散文的影响,二是三位于文坛上昙花一现的女作家在文学史上的重新定位。赵云散文充满实验电影与小说的越位,张菱舲以诗情散文 响应余光中的散文革新主张,李蓝散文则承接了张爱玲的现代主义影响,都是值得重视的文学成就。

「古典派」与「乡土派」──崛起于七○年代的两派女性散文

出七○年代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两股潮流的汇集。六○至七○年代,作家的外文系与中文系背景互呈消长,丘秀芷、季季、谢霜天、白慈飘的女性乡土散文,隐合七 ○年代中后期的乡土写实风潮;林文月、张晓风、陈幸蕙等中文系女作家,以及承继张秀亚美文传统的喻丽清、吕大明,她们古典的回航成为典律化的主流。七○年 代的美学标准由原先的「西化─现代性」转而为「中国─现代性」,缔造了下一个世代融合古典传统与本土精神的契机。七○年代崛起的两派女性散文,艺术与主 流价值以张晓风等人回归古典的中国性取胜,然而刘静娟等女性散文开始萌发本土题材与身分认同,又开启了下一世代的无穷可能与想象。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96aa5baf121dd36a32d825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