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人处事要讲谦恭礼让

2023-03-20 18:03: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待人处事要讲谦恭礼让》,欢迎阅读!
礼让,谦恭,待人,处事

待人处事要讲谦恭礼让

作者:施善葆

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16年第3



施善葆

谦恭礼让是群体和谐所要求的重要德行。谦恭是一种待人处事的积极生活态度,是一种相信群体和他人的智慧和力量,是一种诚敬用事、永不满足的精神。古人把谦恭分为三类:有声明而不自满,叫做“鸣谦”;有功劳而不骄傲,叫做“劳谦”;施惠于人而不自居,叫做“撝hu i平声)谦”。谦恭是以对他人的尊敬为前提和内容的。古人说:“满招损,谦收益。”又说:“谦,德之柄也。”一个谦恭的人能够看到他人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且,谦恭也是对他人和自己的尊重。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敬人者,是不自敬也。”这些话确实道出了谦恭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的价值。

谦虚的外在表现就是礼让。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含义。在伦理道德方面,它指的是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以及各种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式。礼让,也就是按照传统的礼节规定对人恭敬、谦让,以求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礼作为一种言行仪表仪式的规范体系,首先要求每个人要能自我克制,服从礼的要求,在仪表仪态上合乎规范,而能这样做才是待人礼让的前提。礼让是人际交往、沟通的必要条件。凡事礼让三分是文明人应有的素养。比如排队上车、买票,不争不抢,让老弱优先买票、上车;稍有不慎对别人造成了伤害,要及时道歉并赔偿损失,等等。只有这样才会使群体和谐与发展。所以,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孟子则认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意思说,辞让是礼貌待人的基础和起点。我国古代,许多流芳百世的志士仁人都十分重视谦恭礼让。东汉末年名士孔融是孔子的2 0世孙,从小就牢记老祖宗孔子的教诲,识大体,通礼仪。孔融兄弟7人,他排行第六,年纪虽小,但是在弟兄之间处处礼让为先,从来不和兄弟们争长论短,大家都很喜欢他。在他4岁那年,有一天,友人送给孔家一筐酥梨,众兄弟一哄而上,争挑大个儿的梨吃,只有孔融站在一旁不去争抢,等兄弟们都拿着大梨高高兴兴地离开时,他才走到筐前,从筐里挑了一个最小的梨。父母知道后,问他其中的缘故,他说:“哥哥年龄大,应该吃大梨,我年龄小,理当吃小的。”《左传·成功二年》记载,晋国军队打了胜仗归来,范文子士燮走在最后。文子的父亲说:“你没有想到我在盼望你回来吗?怎么走在最后呢?”文子回答:“军队有功,百姓高兴而来迎接,我走在前面,一定引人注意,那不是代替主帅接受荣誉吗?所以我不敢。”他父亲说:“我放心了,你可以免于刑戮了。”主帅郄克进见晋景公,晋公说:“是你的功劳呀!”郄克说:“这是由于您的训导,是大家的功劳,我出了什么力呀!”文子见景公,景公像慰劳郄克一样慰劳他。范文子答道:“这是荀庚指挥得好,郄克统帅有方,我出了什么力呀!”下军将领栾书进见,景公还是那样对他说,栾书回答:“这是由于士燮的正确指挥和士兵努力执行命令的结果,我出了什么力呀!”“孔融让梨”和“范文子循礼让功”的故事都表现了无私的礼让精神,为历代所传颂。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都面临内外的危机,各个诸侯国王都争相吸纳人才,于是普遍出现了礼贤下士的局面。刘向《新序·杂说》记载,齐桓公在齐国(今山东省东部)当政的时候,士的阶层在政治舞台上已经很活跃了,他们有些人既有文化知识,又有统治才能,是济世安邦的人才。齐桓公意识到霸业能否实现,关键在于能否招揽到天下的人才,能否得到这些有知识的人的支持,于是听从管仲的意见,采取种种措施,招士养士。这其中有个趣事,说齐桓公召见一个名叫稷的小臣,据说稷比较有才。但齐桓公一天去了三次没被允许见面。跟随的人说:“我们这么一个大国的国君召见平民百姓,一天去三次都见不着,干脆不要见他了。”齐桓公说:“怎么能这样呢?读书人有些傲气,可能轻视有权有钱的人,也许也轻视他的国君;但如果一个国君轻视其他国君,也就会轻视他的臣民。稷轻视有权有钱的人可以,但我又怎么敢轻视其他国的国君呢?”意思是稷轻视有权有钱的人无所谓,但我不能轻视其他国的国君,所以


我要纳稷这样的人才,所以才这样礼让他。去了五次之后,终于允许见面。手下人知道后,都说:“齐桓公尚且放下架子对待平民百姓,何况对待我们这些国君呢?”于是一同前往朝拜齐桓公,为齐桓公以后奠定霸主的地位打下了基础。

在我国古代朝廷的变换中,争夺皇位的事件屡见不鲜。但也有在权势斗争中保持清醒的人士,他们不去争夺权位,即使理所当然地去继承权位也是再三推脱。《史记·吴世家》中记载了吴国几代国君让位的故事。吴国的国君也是周朝的后裔,为了把君长之位传给贤德的弟弟季历,周太王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相继从陕西岐山一带周族发祥地避居江南(今无锡梅里一带),与当地土著民族结合,号称“句吴”。这是吴国的由来。太伯以后到了19世纪的寿梦时期已是春秋晚期,吴国才开始强大。寿梦有四个儿子:依次为诸樊、余祭、余昧、季札。小儿子季札最贤,为寿梦所喜爱。于是寿梦在临终前打算立季札为王,季札坚决推让,只好叫长子诸樊代行国事。吴王诸樊办完父丧,准备遵从父王遗愿让位给季札,季札婉言谢绝,说道:“曹国宣公逝世后,诸侯和曹国百姓对杀太子而自立的曹成公不拥戴,准备立子臧,子臧避开以成全曹成公,君子评论:‘子臧能守节’,你义不容辞地应嗣位,我季札虽不才,愿意效法子臧让位。”吴国百姓坚决要立季札为王,季札便离家跑到舜过山(今江阴境内)去耕种、隐居。13年后吴王诸樊死了,传位给弟弟余祭。诸樊的意思是要兄弟相传,这样最后不得不传到季札,也算完成了父王的心愿。吴王余祭在位17年,死后传王位给余昧。4年后吴王余昧又死了,临终前想把王位传给小弟季札,季札第三次推让王位,躲避起来。吴国臣民都说:“先王(指寿梦)有命,兄死了弟弟就立为国君,这样季札必须要当国君,但是现在季札逃位,就立余昧的儿子僚为吴王吧!”后来,季札被封到延陵(今江苏常州),死后被称为延陵季子。

为了完成一件事情,可能需要大家的紧密合作。

事情完成之后,大家都有功劳。而根据功劳,上级或者主管部门会有些奖励,而面对奖励的诱惑,是争功呢?还是让功?《汉书》卷四十一《张良传》记载,张良是秦末汉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同被称为“汉初三杰”。汉朝建立以后,在汉六年,即公元前201刘邦打算对功臣进行册封。但张良不曾有战功。高帝说:“出谋划策于营帐之中,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这就是子房(即张良)的功劳。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与主上会合在留县,这是上天让我跟随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幸而经常生效,我只愿受封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于是封张良为留侯,同萧何等人一起受封。

这些具有谦恭美德的人,一般说来,都是很有作为的人。他们在贤者和功利面前却虚怀若谷。这正是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进取精神的表现。谦恭礼让带来了人际关系的和谐、群体的团结和事业的发达。然而,古人所讲的谦恭礼让并不是妄自菲薄,也不是毫无原则的一团和气,而是以德为前提,是为了进德。所以,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说,即使在军队的武力面前,如果是合乎仁的行为,也不能让步。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谦恭礼让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竞争意识并不是绝对对立的。竞争不能离开法律的约束,也不能逾越道德的规范。不能认为一讲竞争就可以置谦恭礼让的美德而不顾;相反,应当把两者在社会主义道德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生活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有正确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的人,也应当是一个具有谦恭礼让美德的人。

谦恭礼让是一个人处理与他人关系的一个基本素质方面的要求。相互谦让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代表了一种宽容是精神。在公共场所,这种谦让尤其重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在一些小事上的不谦让有可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严重的伤害。平时我们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要求人们在遇到矛盾的时候,要懂得谦让,这样才能有人际关系发展的更大的空间。比如,在坐车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让那些老弱病残孕先上车,或者给他们让个座;在交通拥挤的时候,不要抢车道,等等,这种基本的道德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是十分必要的。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夫妻之间、兄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都需要谦让,因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都有


可能会由于各种各样的、意想不到的原因而产生矛盾,有了矛盾,最方便的解决办法就是谦让。只说一声“对不起”、“请原谅”、“很抱歉”这些生活中很平常的谦让用语是很容易的,但真正大的谦让是需要有底气和自信心的,是需要见识多广的,是需要无私无畏的,是需要有牺牲精神的。谦让能让我们体会到人间的理解和温暖;谦让能使我们感知世间的大度和宽容;谦让能使我们心宽气顺;谦让能让我们心安理得;谦让能让我们的社会多一份和谐;谦让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友善。 编辑:修远 xdyszzsb@sina.com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98bb50fbd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f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