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空白”和“未定性”在《葬花吟》英译中的体现

2023-06-02 12:04: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本“空白”和“未定性”在《葬花吟》英译中的体现》,欢迎阅读!
定性,空白,文本,体现,花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本空白未定性在《葬花吟》英译中的体现

作者:陶丽茶

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08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诗文的巨制,被多次翻译成英文。本文试图从文本 未定性的角度来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林语堂与霍克斯三个英译本。通过分析不同译者对这些空白的不同解释,以期说明译者在文本再创作中的积极角色。 关键词 《葬花吟》 文本空白 未定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1 文本 空白未定性的来源

文本 空白未定性是接受美学思想,起初为文学批评理论。引入翻译研究之后,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代表人物有是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姚斯和伊瑟尔。姚斯提出了期待视野的概念,认为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前,都带着既有经验。读者就是通过既有的思想和文化知识来理解作品的。而作品本身带有很多空白未定性,读者就是凭着已有经验来填补这些空白的。伊瑟尔提出了召唤结构的概念,即文本存在的空白有某种连续性,读者可以凭借既有的经验和文化知识,再附与具体的想象力来连接这些空白点。也就是说,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要调动已有的知识,更需要发挥想象来补充空白。这样一来,读者被推倒了文本的主动位置,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不同的读者因为经验的不同,对同一文本的理解也不一样。

2 《葬花吟》不同英译本分析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诗文作品的巨制,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多位中外学者将其翻译成英文。诗文抒写女主角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因为不同的译者有着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文化知识,他们对文本的解读也会各有特点。现笔者将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林语堂与霍克斯的英译作一比较,显示文本意义未定性及不同译者不同的意义解读。 诗歌的第一段描写的是女主角面对满天花瓣的思考。我们可以把女主角理解成一个旁观者,也可以把她理解成一片花瓣。这些未定性就显示在这三个译本中。杨戴夫妇的译文语言生动,并且带着一种浪漫色彩,选词如“Softly ”“Gently ”就说明这种浪漫。但他们的翻译中黛玉是个旁观者,她并没有把自己的命运与花瓣相连。红消香断有谁怜?的译文是“Who pities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the faded red the scent that has been在译文中,谁怜的对象是“the faded red” 是落花。杨戴夫妇所呈现给读者的第一幅景象是:满天飞花,女孩在一个看不到的角落里。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的译文只是一个景象的描写,没有看到黛玉的影子。

林语堂的翻译从一开始就把黛玉的命运与花瓣命运相连。红消香断的译文是“Faded and broken dreams of fragrance” 。在这里,林语堂把黛玉理解作“a dream of fragrance”,给黛玉披上了梦幻外衣的同时,也把黛玉与这个满天飞花合二为一。在这幅景象中,黛玉与花融为一体,在风中与所有花瓣一起飞舞。林语堂的译文把下两行的景物描写诠释成一系列的动作,先是飞花看着“ the gossamer entwine the screens”,然后看着“wandering catkins kiss the stone”。这样,林译文中的飞花就是黛玉,有感想、有知觉地看着春天的飞逝。

霍克斯的译文呈现给读者的是一种清晰的因果关系,即落花带来一种忧伤的气氛,而这种气氛试图感染黛玉。译文中先是花谢花飞的情景。接着这些飞花开始飘向黛玉的闺房,“Floss drifts and flutters round the Maiden’s bower”这句译文说的就是花絮围着女孩闺房转。甚至,落花还轻轻拍打着她的房门,“strikes against her curtained door”。因此,译文中黛玉不是主动欣赏满天飞花,并且她也没有因为看到飞花就悲天怜人。相反,是这些花拼命要吸引黛玉的注意力。

《葬花吟》的第二段抒写的是黛玉面对落花的悲伤心情及处理办法。三个版本的译文也充分体现出文本的开放性。杨戴夫妇对第一行,闺中女儿惜春暮的翻译是“A girl in her mansion mourns the passing of spring”,即女孩在闺中悼念落花的命运。她在闺中哀悼落花,伤心极了。 林语堂的解释是她先走出闺房,在闺房外悼念春天的逝去。林的翻译中的第一行“Here comes the maiden from out her Mansion door”体现的就是女孩在闺房外悼念落花。但是林译省略手把花锄的部分,将这部分替换为做祷告。这里译者选择了让黛玉做一个较为虔诚的教徒。黛玉对林语堂来说还是一个神秘而美丽的梦,同时带点忧郁的色彩,她“gathers the trodden blossoms lingeringly”,她拾着落花,不肯离去,嘴里还对落花说着祈祷的话。

霍译文中的女孩刚毅果断。害怕落花被践踏,她马上拿起耙子,试图拯救落花。“Has rake in hand into the garden gone Before the fallen flowers are trampled on”。她的动作是迅速的,人物形象较为积极。比较而言,霍译文中女孩坚强勇敢,有行动能力,为西方新兴女性形象。 3 结语

正如接受理论所描述的一样,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黛玉也一样。每个读者都有不同于其他人的黛玉。杨戴夫妇认为她消极美丽,霍克斯相信她积极主动,而林语堂则认为她是一个美丽的梦。由译者对文本空白填入的不同方式可以看出,译者,作为读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并非被动的转述者,而是积极的再创作者。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 David Hawks. The Story of the Stone[Z].Harmondsworth Middlesex. England Penguin1973.

[2] Yang Xianyi Gladys Yang. A Dream of Red Mansions[Z].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94.

[3] 林语堂译.西湖七月半.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4] 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9d91838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5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