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春江花月夜》的三重艺术境界

2023-01-06 18:16: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也谈《春江花月夜》的三重艺术境界》,欢迎阅读!
春江花月夜,三重,境界,艺术,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也谈《春江花月夜》的三重艺术境界

作者:王长伟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07

;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以春、江、花、月、夜,体现了人生最动人最具魅力的良辰美景,使人不由得沉醉于美好,沉思于人生。诗情画意、冥思哲理的高度统一也构成了奇妙的艺术境界。本文试浅谈一下《春江花月夜》的三重艺术境界。 关键词:诗画同构 ;悲天悯人 ;关照同情 ;生命意识

《春江花月夜》一诗,全篇描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最具魅力的良辰美景,使人不由得沉醉于美好,沉思于人生。诗情画意冥思哲理高度统一也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一、明丽澄澈的诗画同构

诗人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明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明月随潮,情景历历。一个字,就赋予了明月江水以活泼的生命。诗人用生花妙笔随意点染,便渲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妙之,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是诗中情景兼融的具体意象,月是全诗中通贯上下的丝线,月引诗情,诗情随着月华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华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意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清明澄澈得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嫩绿的春色,宛转的江流,半开的花蕾,银色的月光……在这一刻,静谧的夜晚构成了一个明丽晶莹的月光世界。月光下的世间绰约迷离呈现出的美的境界,更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刘勰《文心雕龙》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追求的正是这种文艺美学的审美关照。这种艺术境界恰似晶莹澄静的月色,如明月在松间朗照一样,澄澈明净,如清泉在石上淙淙的流淌一样,流畅自然。而此时此刻的历经者和感受者,经月光清洗过后的心湖,只有一片月光在静静荡漾,人心也随之晶莹剔透。由心见性,以此心静观明月朗照,月华如水,轻轻柔柔铺在这宁静的港湾。心静与月明相契合,创造出澄澈静幽的审美境界,这正是中国文学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同时也是诗画同构的绝佳写照。 二、悲天悯人的关照同情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与人,谁是谁最初的邂逅?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因景生情,因情而爱,因爱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求。求,既是热烈的追寻和探索,也是内心对于自己所钟情事物的渴望与期盼。可是此时的他却迷惘了,何人初见?何年初照?天与人,这是一种永恒的探索,历代诗人总是举头望明月,低头赋新诗。此时作者将月亮与人相对照,体现人与天融为一体的浓郁的生命关照和悲悯情调!这种问询是作为人世间主体的人对于自己的未知发出的提问,是为了更好的把握人这个主体本身而把月拿来作为关照,既是同情着月的初照、初见的孤独与寂寞,也是对于人本身于月的初照初见的探究与悲悯。此时的人已然成为了月的陪衬,而月的孤独与寂寞,不正是诗人此时心境的写照吗?孤独者或许并不寂寞,因为内心是温暖的,这恰恰是诗意得以产生的前提和意境。然而诗人此时却一定是孤独的,因为此时的月,因为此时的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阔达的境野,进一步延伸了宇宙与永恒的思考与关怀,有着强烈的宇宙空间意识。月亮在传统的文化中承担了孤独失意的美学意象,月亮美学的结构形式与艺术生命的情感体验发生了同物对映效应,对象因此可以移入人的感情,即月与人相互的移情入境,同情共境。春江花月夜,以月升开篇,最后以月落结篇: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闺中思妇,自然是愿逐月华流照君的,月亮既然是沟通二者的共情物,那么在外的游子当然也可以想象自应照离人妆镜台。恰恰是在这种共情于境的此时此刻,游子如许的离愁,伴随着月华如霰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上,闺中思妇也应该是可怜楼上月徘徊——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太遥远的相爱——那好吧,既然如此,不能够醉赏花阴下,那就千里共婵娟吧。这时我们就会发现,此诗的作者,是在悲天,也是在悯人。悲天,因为月是有阴晴圆缺的,悯人,因为人是有游子思妇的。在月与人的相互观照中,一方面突出和强化了月作为失意孤独、凄清的美学意象,一方面由此也凸显了孑孑人独立、茕茕以相照的孤独者和客居游子的孤独与失意。但同时又提出了一个与之对应的命题,那就是月和人的偶合。当独孤的两个个体以一种同命相连的眼睛和思想去观察对方的时候,不由得在对对方的审视和同情的观照中,获得了心理上的慰藉。这种慰藉,既是对对方深深地同情和理解,也是由彼及此,产生的对自己的同情和安慰。于是,在这种情境中的双方,在这种相互的关照同情中,完成了对自己心情的调整——因为对方也有与自己一样的情境,故不再觉得自己孤独失意,因为对方也和此时的自己一样,于是从心底便觉得有了伴儿,即在这个世界上原来还有和我处于一样情境的孤独者,于是在心里猛然产生和拥有了共同的心理和语言——于是不再孤独,甚至于在心理上完成了圆满——月和人可以相互陪伴相互慰藉。闻一多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说: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伤情已然淡去,共情悄然渲染,同情于同境,关照于同情,这就把传统文人的传统情思又扩大和提高了,扩大了伤己伤月的伤情诗意,提高了人月比拟而产生的悲天悯人的关照同情。

三、青春朦胧的生命意识

全诗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瑰丽而奇妙的画面。张若虚在诗中营造的意境寓缥缈于高远,词采明丽,情深趣远。如同给我们打开了一轴鲜妍明媚的画卷。诗人写作上采用了歌行体制中常见的转韵、铺陈颇具婉转的节奏感,使之读来增添了声律和谐、含思婉转的韵味。全诗所叙意象为夜月下的春江与花——烟笼寒水月笼沙——朦胧月光里一切都像笼着轻纱的梦。梦境里春江边,诗人在面对宇宙的壮阔时内心的思情被自然的情境所吸引所陶醉。在这个时候我们发现,这首诗里少有甚至于不见了思妇常有的因失望而产生的郁闷和愤恨,反而多了与人与月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a17e0fd32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a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