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建设

2022-04-15 05:00:0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建设》,欢迎阅读!
工业化,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的工业化建设

一、近代中国工业化

1、背景:饱受列强欺凌,在被迫开放的环境下,开始工业化进程 2、历程:

1)起步:19世纪60年代随着封建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中国民族工业开始起步。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于近代企业

2)初步发展:19是世纪末,甲午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一些爱国人士掀起实业救国的浪潮。张謇兴办实业

3)快速短暂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推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实业救国成为社会思潮;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一战后再度受挫: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加之二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的搜刮和战争的破坏,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5)抗战胜利后停滞不前:内战和美国的破坏等因素,民族工业在抗战胜利后停滞不前 6)恢复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合理调整工商业,使私营工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7)消亡:1956年,国家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一部分。

3、特点: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能独立发展,发展艰难曲折;整体水平相对落后;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民族工业的地区分布不均衡,工厂多在沿海地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 4、作用:1)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5、制约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①先天不利条件:资金准备不足,没有原始资本积累;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人才准备不足,缺乏近代化的科技管理人才;思想准备不足,传统的重农抑商等观念阻碍近代工业发展

②面临三大政治障碍:外国资本主义阻挠、破坏;封建专制主义阻碍;官僚资本主义压制 ③缺乏正确道路:中国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农业严重拖后腿 ④没有科学决策:没有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近代教育滞后 ⑤缺乏安全的政治环境:战争和革命不断发生,政局动荡 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的条件 二、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建设

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 2、历程:

1)工业化的开端(1953---1956

土地改革完成为中国工业化准备了条件;1953年中央借鉴苏联经验,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并制定颁布“一五”计划,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起步;为适应工业化发展,进行三大改造,1953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成就表现:鞍钢、长春汽车、东北工业基地 2)工业化的展开(1957---1958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中共八大提出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工业化的曲折发展(1956---1966

出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在“左”倾错误影响下遇到挫折,但也取得一些成就。大庆油田建成,结束了靠“洋油”的时代

4)工业化的巨大挫折(1966---1976




文革十年,不少工矿企业停工停产

5)工业化的迅速发展(1978---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在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十四大提出加大国企改革力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国企改革取得重大成就 3、工业化取得成就的原因:党制定了正确地方针政策,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相对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科技人员的创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工业化建设中应注意问题

充分了利用科技发明成果;依据本国国情,实事求是并注重创新;深化改革,适时调整不适应工业化发展的生产关系;坚持开放,引进国外技术、资金、管理经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注重环保,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注重协调工农业生产比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改善人民生活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a2b84f553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9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