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案例

2022-07-23 23:09: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案例》,欢迎阅读!
正方体,长方体,体积,案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案例与反思

一、背景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安排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的计算、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之后学习的。教材先研究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与长、宽、高的关系。再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最后安排了适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今后学习更多的几何形体的的体积打下基础。 二、案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礼物.

:礼盒是什么形体的?哪个礼盒的体积大?

2、长方体的体积应该如何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新知识。 出示板书:长方体 体积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1、观察猜想:长方体体积的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

2、动手探究:同桌合作,用桌上的小正方体搭出一个新的长方体。 3、观察分析:

(1)小组合作,借助搭建的长方体,完成探究报告 (dm (dm 高(dm 体积(dm3 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长方体4

(2)小组讨论: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4、验证概括: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板书) V=abh

5、练习:

(1)学校需要在新校区新建一个长方体的领操台,它的长为8米,宽为5米,高


2,这个领操台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2)求长方体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1、尝试解题,迁移推导

2、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讨论交流

出示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a3

3、巩固练习: (1)计算正方体体积

2)一个棱长为02dm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三)联系实际、开拓思维

1、测量礼盒的长宽高,求出礼盒的体积,比较礼盒的大小。

2、动脑筋:把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礼盒装入一个长方体箱子。这个箱子的长为4分米,宽为3分米,高为25分米,这个盒子最多能装几个这样的礼盒? 三、归纳总结:(略) 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师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不但能做到较好的掌握课本知识,还能做到灵活的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习新知,既训练了思维又培养了能力.具体说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愉悦,因此,要让学生主动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截取学生所熟悉的比较物体大小引入,让学生感知比较物体大小,其实是在比较他们的体积大小。

出示礼盒是什么形体的?哪个礼盒的体积大?让学生进行比较大小,有的学生说蓝盒大,有的学生说红盒大,意见发生了分歧,究竟谁大呢?学生很想知道。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比较出大小?于是,学生兴趣很浓,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但教材是外在的,教师系统了解教材的体系后,结合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


内容进行调整、加工或补充。基于这一认识,对这节课的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处理.教师首先让学生比较物体的大小,自然地引申到是在比较物体的体积,使学生充分理解体积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求长方体药盒的体积,通过动手操作,把求长方体的体积转化成了求小正方体的个数,学生兴趣很浓,而且,把问题简单化了,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悟出了长方体体积公式.由于有了前面求长方体体积公式的体验,再加上学生已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学生很容易就把这种方法迁移和是,教师把第二课时求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教学内容提了上来。这样使教和学更有系统性,学生更有成功感.

3、重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的练习除了围绕重点设计基本练习巩固新知外,还设计了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及实践能力的练习题。如:测量药盒和CD盒计算出它们的体积,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有利于发展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布置:自己找一个或两个正方体、长方体物体,测量计算它的体积,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培养他们"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4、注重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大纲(修订版)》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内容;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专门把重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一个问题进行论述,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在自主创新性学习体系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所拥有的巨大潜能,新型的师生关系则是平等的、双向交流与合作关系.教师"蹲下来与学生交流”,采取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学习,努力营造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发挥自己多方面的探索。

总之,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创设了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a44ee2c92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d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