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2022-07-11 11:59: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欢迎阅读!
忧思录,语文教育,中国

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读后感

所谓语文教育,是"语文""教育"的综合,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文学。许多怀揣着一腔热血与梦想的人们在语文教育的道路上奋力前进着,他们希望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众多优秀作家情感,情及愿景的文章,引导学生对于文学的热爱,进而提高其文学素养,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相信这可能是所有教育者的美好的初衷,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育偏离了其正确的轨道,引导着老师、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教育往一个独木桥上走。

可是,总有那么一批人敢于站出来说不,也用他们的方式在身体力行着。在文章《女儿的作业》中,女儿只能绝对服从着老师的一切权威,在枯燥乏味的作业中挣扎着,不敢有怨言,父母更多的是无奈,对于孩子熬夜伏案的心疼,,对老师教育方法的不解,对现有语文教育式的的无奈。这似乎也是所有学科教育的通病,只是语文教育中显得尤为突出罢了。刻意追求所谓的正确的参考答案,不在乎学生的创造性,采用枯燥反复的抄写以增强记忆,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天赋,通过千篇一律的作文模式来追求所谓的优秀,忽略了学生最真实的心声和诉求。最后,从小学到大的语文课程,对于他们来说感觉是无所不学,却也是一无所知。重复的劳动下,摸清了每一种语文考试的题型,或许足以应付考试,可除了考试,又得到了什么?是精神上的慰藉,还是灵魂上的陶冶?都不是,而是一种我终于再也不用学习语文的呐喊。这就是现在语文教育最大的忧思所在吧?


语文教育中一大弊端是语文教材编写的落后,选材的单一,平庸,且多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缺少那种真正的文学气息,选材远离学生生活的时代,对现实的借鉴性不足,也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学习热情。中学语文课文选取的几个问题: 1.关于正面教育的问题

2.选取反映阶级斗争内容课文的问题 3.语文课文的时代性问题

4.关于语文课文文字加工和删节的问题

课文的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后习题答案大多都是编者强加给学生接受的,导致了他们的固化思维,但凡是课文中的,必定是正确的,必定有许多有用的知识点要学习,可是他们可能从来没有想过作者为什么会这么写?难道作者的每一种态度或者价值观都是唯一的不可更改的吗?显然许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他们还是默默接受着,尽管对于一些新奇的观点可能会表现出强大的兴趣,但也只是一时兴起罢了,因为他们知道,书上的才是“有用的”,正确的”与之对应的语文考试,出题者更是挖空心思的揣测着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尽管很多只是子虚乌有的,但只要达到了检验学生的目的,就可以了,似乎他们总是这么想,也一直在这么做。

作文更是重灾区,拿议论文体裁来举例,出题人对于题目沾沾自喜,自认为是如何如何的有内涵,可对于学生来说,不过是多了一个写作模板的练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板了熟于心,就像明清时期的八股文,规定了主题,规定了文体,不能说不利于社会


的言论,只能拘谨的东拼西凑着,尽量使其通顺连贯,最好绞尽脑汁地运用一些优美词句点缀,因为这样分数才高,阅卷老师才喜欢。 我认为真正的好作文应该是贴近生活,反应最普通民众的生活,捕捉点滴中的正能量,而不是在议论文中大肆宣扬我要怎么怎么做去回报社会等等。把学习做人的道理运用到作文中去,具有一种悲悯的情怀,才是最有益的。 3语文教学的问题

1.严重忽视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

2.严重忽视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语文教育的规律 3.语文基础的误解 4.严重忽视语文课堂教学规律

语文教育对许多老师来说大多没有创造性,一眼就能看到头的职业,教师遵循教材,教参,学生也是如此,导致文学教育没有一点趣味,大家都淡然处之。许多优秀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或多或少是对一些旧制度,人们的愚昧无知的讽刺,以警醒世人具有一种同情心,同理心。而在真实的语文教学上,我们都像是冷漠的看客,大肆嘲笑着主人公的愚昧无知,谩骂着旧制度的不公,可曾真正想过它对今天生活的现实意义。文学作品,虽有虚构,可仍是建立在一定历史背景下的,以史为鉴,方能知兴衰。文学作品看似与我们生活的时代相差甚远,但也不是毫无借鉴。至少它所传承的精神是符合历史潮流的,积极向上的。这都需要我们深思。文学艺术的重要性在于他能够给国民心灵上的慰藉,陶冶人的情感,使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一种非功利性的精神联


系,拓展人的精神空间。文学教育喜爱运用文学性的传播手段,思想性的标准去衡量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因为这是最快捷,最方便的方式去普及文学教育文学教育文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顽固,持久的阐释体系,他们刻板,单一教条贫乏。人道主义的内涵被曲解,被忽略。中学语文教育显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教育初衷、有违常理的荒谬中。这种以考试为目的、以考试为中心得教育,所谓应试教育必然蹈入的末路。在日本和台湾,这种考试主义、升学主义导致的教育态和异化,通常被称为中小学教育的“畸形化”。许多文学界的志士敏感地意识到了文学式微的教育根源,自觉地承担起文化改造的社会责任,令人赞赏。现代语文课的雏形,大致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形成的,许多知识分子,教育家,政治家都投身于新时期教育的一系列变革措施,总结出许多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的教育理论、政策、法规等。

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其根本出路在于转变教育观念 1.在教学过程中,由教为主体向教师为主导,学为主体转化。 2.在教学方法上,由讲授为主向讲练结合转化。 3.在教学要求上,由单纯掌握知识向提高能力转化。 改革考试方法

考试内容和方法一定要改革,删繁就简,适当降低难度,重在考能力、考素质。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开启“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大门,这就是当前语文教学深化改革的关键。


注重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的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书本知识,考试题型开放化,不拘泥唯一答案,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a5035ec5b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b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