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永正《忆师友、谈人生》

2022-07-19 23:33: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于永正《忆师友、谈人生》》,欢迎阅读!
永正,师友,人生

读于永正《忆师友,谈人生》1 ——读《忆霍懋征老师》

第一个从没有:从没有和学生发过一次火。我想,能坚持一星期不发火的老师,就应该都是佛系老师了。霍懋征说过这样的话:“我不跟学生发火,是因为我教过的都是小孩子,小孩子是不懂事的,犯错是正常的。那么,我对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发火,是我老师无能的表现。所以她从教60年,没有和学生发过一次火呀。

第二个从没有:从教60年,从没有请过一个学生家长。对标自我,孩子作业不带,请家长,孩子生字不会默写,请家长,孩子调皮了请家长。

第三个没有:从教60年,从没有惩罚过或变相惩罚过一个学生。什么罚站呀,不让上课呀,等等,这样的事,都没有。我们为什么会罚站,一般都是学习出了问题,习惯出了问题,我们看霍老师教的“照”,不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吗?孩子都学会了,体罚自然就少了。我由此想到教育主管部门,天天喊“不许体罚和变相体罚”,实际上是做了一件本末倒置的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的育人观、教学观、评价观出了问题,这个不改变,体罚永远在路上。

第四个从没有:从没有让一个学生掉过队。这也是很不容易的地方,扪心自问,我们一定鄙视过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鄙视过行为习惯不好的孩子。于老师讲的“何永山”的事例,不就是霍老师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鲜明生动的写照吗?



读于永正《忆师友,谈人生》2 ——读《叩首拜别斯霞老师》



“我为一辈子做小学教师而自豪。

——斯霞

于永正老师在《忆友人》的第二个故事中,深情地回忆了斯霞老师。如果斯霞仅仅是一名尽心尽职的小学教师,那么她的名字可能不会出现在于老师书中。斯霞之所以是一块里程碑,更在于其卓越的教育才华——由斯霞创立的“童心母爱”教育思想,对教育本质问题追寻的智慧。


于老师在书中,更多的笔墨是一种对斯霞老师提携的感谢。于老师一评为特级,可能有的人不认可,是斯霞老师于无痕处的肯定,帮助于老师成长。也许,这也是后来于永正老师有很多“徒弟”的原因。孙庆博老师不是也回忆过,他从徐州跳槽到的时候,新学校来考察,他第一个请出面参与考察接待的就是于老师,于老师与人为善,知人善用,一定从斯霞老师那里,得到了启发。

在教学上面,斯霞老师在朗读方面的建议是朗读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的训练,好多词语讲不清,读好就行了。这让于老师念念不忘。读到这里,斯霞老师给于老师指点迷津,对我们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来说,更是有茅塞顿开之感。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正直的朋友。愿尺码相同的人,共同出发。



读于永正《忆师友,谈人生》2

——读《张庆外传》

第一次听到张庆的外传,是在今年的统编版教材国培活动中,张庆的高度近视,他发现有一个第三声的声调,两个小短横的粗细错了。我用手机放大功能看了——两个横线是一样粗的。不知道这个传说是怎么来的,自然也得归外传了。

从张庆老师的故事中,我读到了三个关键词。

坚持背诵:张庆老师背唐诗让于永正老师肃然起敬,自然也让我们肃然起敬。 勤于动笔:不必说他的注音写字的杂志,不必说他的写作之道,只要看他的诸多的鸿篇巨著,就知道他是勤于动笔的人了。

乐观向上:张庆老师和于永正老师都是患 的白血病,两人都是乐观向上的,于永正老师的《病中吟》就是很好的例证。人在不幸来临的时候,坦然对之的有有谁呢?在病魔的折磨下,还是会有人支撑不下去,失去活下去的斗志。所以,我们一定要2007年春节,张庆老师家桌子上的那盆水仙,价值就是好好的开放。岁月可以赢去我们的生命,却赢不去我们一路留下的欢声笑语,若没有风浪,


不能显示帆的本色;没有曲折,就无法品味人生的乐趣,人在旅途,难免会遇到荆棘和坎坷,但风雨过后,一定会有美丽的彩虹,人生因奉献而精彩,生命因大爱而美丽。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a983b96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a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