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角度谈民族音乐

2022-04-01 04:27:3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大学生角度谈民族音乐》,欢迎阅读!
民族音乐,角度,大学生

从大学生角度谈民族音乐



【摘要】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灿烂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彰显于世界,而中国的民族音乐更是多姿多彩,在世界音乐史上独树一帜。作为我国新一代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有权利也有义务接受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并将民族音乐传承发扬下去!学习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而且亦能增强大学生对民族的独特品质更深的认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民族音乐 音乐 现状 措施 教育

一、中国的民族音乐的特点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特点, 形成了民族音乐的多元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不仅体裁多样, 品种纷繁,而且由于民族信仰、语言文字、生活习俗、生活环境、民族性格等不同,使得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各具特色,呈现出个性化的、不可替代的风格特点。各个民族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很有特色的音乐类别, 其中有文化底蕴深厚的京剧、西部风情浓郁的秦腔;也有欢快、活泼、富有朝气的新疆民歌;还有热情奔放、悠长辽阔的内蒙民歌、高亢激昂的信天游、泼辣热情的东北二人转、悠扬动听的江南丝竹等等。



二、大学生目前学习民族音乐的现状

近年来, 在港台流行音乐及西方音乐的冲击下, 中国民族音乐的地位有下滑的趋势。少青少年一味追求港台流行歌曲和爵士、摇滚等通俗音乐,加之西化的中国音乐教育还在继续向西方音乐教育看齐, 钢琴、小提琴频频考级, 家庭掀起钢琴热, 而对于民族乐器则不屑一顾。民族音乐在逐步淡化, 民族音乐教育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高校中,大学生学习民音乐的情况不是很乐观。通过有关项目的调查,我们了解到普通高校大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现状:

1大学生普遍热爱音乐,但不喜欢民族音乐;他们大都喜欢唱歌,但不爱唱民歌。大部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积极性依旧不高,在思想上对民族音乐没有认同感、自豪感。据调查只有少数学生对民族音乐充满热情, 希望能够进一步、更深层次的了解民族音乐,不断充实知识,开阔视野。

2大学生普遍存在音乐基础差的问题, 对于民族音乐、民歌的概念、内涵了解不够; 演唱时对于基本的音准、节拍节奏等把握不到位。

3各种媒体播放民族音乐的比例较少,流行音乐所占比例较大,加上港台流行音乐推波助澜,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趋之若鹜。致使我们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追星族与歌迷越来越多,而民族音乐的爱好者却越来越少。青年学生只知道四大天王、超级女生,对民族音乐知识可以说了解甚少,说不出几种民族乐器的名称、叫不出几位中国民族音乐家的姓名。

三、发展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措施

1重视民族音乐的传承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大家庭, 各个民族按照自己的风俗文化、审美情趣,构成了各自民族的音乐体系。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历史悠久, 仅演唱形式就有300 余种,它是音乐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源泉。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通过教育以实现的。一旦离开了教育 文化的传承就无法进行。而学校是人类知识传播的重要工具。


到目前为止, 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仍然处在边缘地位。就高等师范院校来说,大多数学校的相关教学对少数民族音乐重视不够。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民族音乐教育应采取理论和实践整合化的教学模式,加强民族音乐的教学实践, 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演唱、演奏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促进音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多样化,将民族音乐理论、教学法、文化内涵等作为重要的传承内容向学生逐一讲授。

2以情感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深厚感情

没有青少年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和发扬光大,民族音乐将会失去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此我们要以情感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深厚感情。通过学习一些带有典型民族风味的歌曲,在掌握和灌输民族音乐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明白音乐离不开民歌,民歌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的道理,使学生从心理上崇拜民族音乐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中国民歌浩若烟海,内蒙民歌的豪放、辽阔,江南民歌的婉转、秀丽,陕北民歌的高亢、奔放,云南民歌的明丽、清新,新疆民歌的活泼、欢快,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从中得到丰富的体验,体味到各民族的风俗民情和鲜明的地域色彩。学生对这些民歌创作根源的追溯,会对民音乐产生由衷的热爱之情。有了这样美好的感情,就会对学习民族音乐产生浓郁的兴趣,为学校进一步实施民族音乐教育打下浓厚的情感基础。以民族音乐的欣赏为契机,增强学生的体验能力,体验民族音乐所塑造的意境,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以学生自我感受为基础,启发学生展开形象的翅膀,令学生将民乐与自我的情感认识不断协调起来,使民乐的欣赏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活动,在此活动中令学生自我振奋、自我感动。

3提供多样的教学方法

高等院校的音乐课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大量欣赏民族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倾听民族音乐习惯,教会学生倾听民族音乐的方法,提高学生倾听民族音乐的能力。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循序渐进的, 民族音乐育也应由浅入深,要先通过欣赏产生感性认识,再通过学唱进一步体验民族音乐的精髓。学生在反复欣赏民族音乐的同时, 逐渐喜欢民族音乐,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学唱。可以从地域风格浓郁的民歌入手,如安徽民歌《凤阳花鼓》、江苏民歌《茉莉花》等。教师在教唱的过程中,介绍民歌的特点、形成、不同地域风格的特色以及演唱技巧等相关知识,采用多媒体,通过欣赏著名歌唱家演唱的民歌, 再结合教师亲自演唱,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主动学唱。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才能不断积累民族音乐作品,在主动探究、主动操作、亲自参与音乐的实践中, 才能更深刻的了解民族音乐的魅力,从而提高审美趣味与鉴赏能力。

四、民族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的作用

学习民族音乐, 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审美教育有着重大意义,民族音乐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与审美情趣。高校民族音乐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促进大学生的思想交流、品格完善和性情陶冶,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之一,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认为民族音乐文化对大学生有一下教育意义:

1民族音乐教育能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

音乐本身对大学生就是一种最富现实性的审美教育音乐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它的内容和形式是由同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与其有关的生活方式决定的,它表现的是人们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最直接的心理感受。同时,音乐高于现实生活,不是把实际的生活照原样记录。所以,音乐美是属于意识领域的东西,是对现实美经过艺术加工得来的,它比现实美“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音乐是一门特殊艺术,它既能细腻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又能开启学生智力和大脑思维。音乐教学是全面丰富的,教师不仅要教学生们唱歌,还要讲授基


本乐理知识,让他们用音乐的语言去欣赏和学习音乐,并激发其去主动地追求美、感受美。如在欣赏中国交响乐《梁祝》时,要求学生发挥联想,随着乐曲的发展进行合理性的情节想象。学生的整个欣赏过程,也是他们开启大脑思维,发现美、认识美的过程。当乐曲表现梁山伯和祝英台同窗三载、共读共嬉时,我们能联想到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等读书情景;当乐曲表现紧张激烈的抗婚时,我们能从急快的节奏中感受到反抗与愤怒;当乐曲表现神话般的化蝶时,我们又能感受到欢快与轻松。这些体验与感知,正是通过音乐欣赏,联想故事情节而感知的。

2提升民族精神的认知。

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个民族区别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是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产生于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华民族的精神,实际上是中华大地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共同创造的。“当今世界文明的竞争,最根本的还是民族国民性格的竞争。西方先进的民主制度和科学技术,是建立在强悍进取的民族性格基础之上。同样,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强大,也离不开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作为精神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构建大学生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人格定位及各种精神气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就是文化的民族性。中华游牧民族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最主要的就在于精神文化层面:刚强、取的民族性格,是创造和支撑中华文明的支柱。因此,大学生应当通过了解、学习少数民族音乐更多的感受少数民族的文化及其蕴藏在里面的强悍、进取的游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不断激励大学生勇于开拓、勇于进取,锻炼成刚毅顽强的性格,掌握控制自己的命运,从而使中华民族更加强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民族音乐教育扩大了学生的人文知识。

音乐艺术是一门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音乐作品,音乐与人文知识有密切的联系,要想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就必须音乐作品所涉及的多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如要想理解我国琵琶名曲《十面埋伏》就必须熟悉中国古代楚汉相争的那段历史,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大学生对其他知识的了解面。

结束语:

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朵奇葩, 是中华民族的气质和感情, 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做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树立良好的民族音乐学习理念,重视学习民族音乐重大意义, 从而使民族音乐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这是历史的需要,也是我国优秀文化得以传承的需要。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aa5b80eeff9aef8941e069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