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中“桃花”意象解析

2022-10-24 16:11: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典诗词中“桃花”意象解析》,欢迎阅读!
古典诗词,意象,中国,解析,桃花



中国古典诗词中桃花意象解析

桃花原生长于我国北部与中部,春秋时期的《诗经》就已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句。桃花意象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由于桃花娇媚动人,大方烂漫,生气勃勃又轻巧薄弱,粉嫩恬淡,给人以不食人间烟火之感,所以深受诗人墨客的喜爱。桃花的暧昧、虚无,桃花的极端与平易,桃花的生长及凋零、美与死、俗与雅等不定性,使得古诗词中的桃花意象更加多姿多彩,多元而丰富。本文对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桃花意象稍作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作为春天的意象

桃花是春天早发的花卉,它粲如锦浪,艳如红霞,装点盎然春意,因此被称春桃,她以艳美的芳姿为人们所喜爱。褪粉梅梢,试花桃树(周邦彦《瑞龙吟》,如果说,梅花是报春使者,那么,桃花的绽放就是真正宣告了春天的到来。尤其是一种称之为小桃的桃花开得更早。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云:桃上元前后即著花。小桃花开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南宋词人赵鼎词云: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鹧鸪天·建康上元作》)与他同时代的李持正说得更直接: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人月圆》)可以试穿薄衫,想见天气确已泛暖。竹外桃花三两枝也是展示了早春的一份生机。待到阳春三月,桃花当令,树染胭脂,枝挂红霞,此时此节桃花真是占尽人间春色。桃花舞春风,花影摇红,春意浓浓。李白有诗:桃李出深井,花艳惊上春。《杂歌谣辞·中山孺子妾歌》)抒写的是对桃花艳冠群芳的感叹。而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新城道中》)和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秦观《行香子》)也在暗示着桃花在春天的舞台上永远是不可替代的主角。甚至在残花飘零的暮春时分,桃花还能传达出桃花流水鳜鱼这般的悠闲之美。桃花优美的姿容,妍丽的色彩,勃勃的生机,现身的绝好时节,使之成为春天无可挑剔的形象代言人。桃花就这样悄然融进中国人的文化血脉,植埋下它在我们审美视野中的第一个春天情结。



二、美人的意象

桃花盛开的三月,是万物蕃长的季节。桃花花色艳丽,花朵大而多,展示的是娇艳、柔媚的形象。这种自然特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青春女子。我们应该注意到柳条所比的是女子的身段,而桃花着眼的则是女子亮丽的容颜,怒放的花朵与迷人的笑靥之间确实有着非常贴切的可比性。



据《天宝遗事》记载,唐明皇和杨贵妃都很喜爱桃花。他们的宫中禁苑里种有千株桃树,当桃花盛开时,他们常常会于桃花树下,而每次唐明皇又都要摘桃花插在杨贵妃头上。他说:此花最能助娇态。桃花美人,相得益彰。自古以来,它常用来比喻美貌女子。桃花就像影子一样常伴随着佳人。《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最早的艳情文学,表面上看似摹写桃花盛开之貌,实则是借物起兴,歌咏新婚女子的娇媚可人。钱钟书在《管锥编》里论及桃夭时指出即是当然此笑应是美人的倾城之笑。春秋时楚国漂亮的息夫人别名也称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ae9661b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e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