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历史教育观

2023-02-06 06:28:3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历史教育观》,欢迎阅读!
教育观,品德,课程,小学,社会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历史教育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中国教育中一门极其重要的基础课程,于孩子们的品德修养、道德观念和社会习惯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而积极的作用。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育理念也历经了很多变迁,它们教育价值及其重要性也在不断变化着。因此,本文将按时间顺序讨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历史教育观,从而更加直观地了解它在历史发展上所承载的价值观。

首先,从清朝时期起,《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就被作为一门官方定制的课程投入使用,其目的就是培养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品德修养,以及教会学生感恩国家和家庭的分内之事。教学内容主要源自于典籍,以“大孝”“大德”“和悦”为主要教学原则,以及更多自觉为社会培育责任的话语。另外,还会通过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学习社会规则,如公共卫生和社会道德等。

其次,改革开放初期,《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也经历了很大的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也由以前的传统养育转变为多元化的教育理念,以更为现代的内容进行教学。如:科学发展观等。内容主要分为三类:社会知识、道德品质和公民社会意识。从社会知识的角度出发,学生学习社会文化,如社会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以及法律法规对社会公民责任和行为规范的要求。从道德品质角度出发,学生要学习社会秩序、职业道德、个人礼仪等,及其政治、文化、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内容;从公民社会意识角度出发,学生学习如何正确地承担社会责任,以及如何爱护公共财物和社会资源。



- 1 -


另外,在21世纪,《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以实际化、综合化的教学为主,介绍更加多元化的社会知识和道德观念,努力培养学生“自主、自控、自发、自信”的社会能力以及社会公德的素养,学生不仅要学习如何遵守社会规则,而且要学习如何参与社会活动、理解社会问题、发挥社会活动作用等,以实现餐里教育的最终目标,使学生受到更加完整的教育

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论述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历史教育观,从清朝时期的传统养育,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多元化教育,到21世纪的实际化、综合化教学,都说明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历经了不断变迁。教育理念也从传统养育转变到更加恰当的多元化教育,使人们意识到孩子们的品德修养、道德观念和社会习惯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是让孩子们受到全面教育所必不可少的核心组成部分。只有真正做到“教育为人,养育为养”,才能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 2 -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b3b447ebe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a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